本人:
1、 颜子安贫乐道,老师跟师兄弟一定想帮助他,为什麽他不接受帮助?
贫穷的好处很多,比如生活简单粗茶淡饭,不浪费,消耗少,自然消福报少,人的一生福报是有定数的,一旦福报消完了,命数就尽了,从这点讲,贫穷自然少消福报,赚大了;其次,贫穷能磨练意志,自古英雄多磨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孔子多能,也得益于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穷能提高生存能力,学到更多生活的技艺。同时因为贫穷,要多劳作,自然对生活体验更丰富、深刻,有助于对道的学习及领悟更深刻。其次,因为贫穷,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应酬,外缘少,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致志学习,也更有时间随侍老师左右,而真正的道统心法都是在和老师的相处中口耳相传得到的。所以,颜回能得到老师的性与天道的传承;综上所述,难怪雪公说,贫穷有无限的好处。英雄所见略同,颜回一定是知道其中的奥妙,故此不接受帮助。
2、 若老师跟师兄弟不帮助他,那表示这个团体如此以漠视这一个好学的贤者, 这是刻薄寡恩了,不是吗?
并不是老师和师兄弟不帮助他,而是他不需要不接受帮助。
3、 乞丐也安于穷困,乐天知命。颜回跟他们有什麽不一样?
乞丐也许安于穷困,但未必乐天知命,而且乞丐是无力改变现状,乞丐的贫穷是被动的,无奈的。颜回的安贫乐道,是主动的选择,颜回有治国安邦的宰相之才,颜回想要改变贫穷的现状只是一念之间而已。这是最大的不同。
4、 你如何知道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是个安贫乐道之人?5、 他的乐道形象为何?
首先,本章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泰伯篇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其次先进篇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这些都是安贫乐道的形象。
末学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试着回答以上问题,发现都是老生常谈,没啥新意,只是为了抱砖引玉,请老师们指正。[抱拳][玫瑰]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孙竞老师:
今天的问题,末学又来说点自己的愚见,敬请大家多拍砖:
1、 颜子安贫乐道,老师跟师兄弟一定想帮助他,为什麽他不接受帮助?
颜子在陋巷,也没说就是住在街角腐朽处,可能是他暂住在简陋的巷中,具体住的如何呢?我们参见陋室铭想象一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每天没烦恼,自然吃的也不多,箪食瓢饮足够,就好像现在咱们吃素,过午不食,饮食健康,清心寡欲。好个清净的地方和清净的君子,哪里需要人家帮忙,刻意去帮助他,反倒都是扰乱。
2、 若老师跟师兄弟不帮助他,那表示这个团体如此以漠视这一个好学的贤者, 这是刻薄寡恩了,不是吗?
人家乐在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长养圣胎,其他人跑去“帮助”他吃好喝好,酒肉丝竹,岂不是反而失礼?人若知足,多一分也是多了,颜回给大家做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榜样,比起其他人,也不知道谁更需要帮忙;
3、乞丐也安于穷困,乐天知命。颜回跟他们有什麽不一样?
知见的天差地别,不能只看表象。颜回得了超越形而下的智慧,比乞丐有内涵得多。试比喻:同样是黑油,有的是污油,有的是石油。
乞丐哪里是安于穷困?乞丐是被穷给困住,偷安于堕落;哪里是乐天知命,是被邪见障了心知,阿Q精神,甚至也有的是怨天恨命,却无力回天,只能被宿命缚于街头;
同样是乞食,为了区别乞丐与修行人,释迦摩尼圣人曾说偈言:
「唯作乞他食,并非是比丘。
执持善恶法,并非是比丘。
功德罪业灭,依智慧于世。
以修梵行者,是名为比丘。」
颜子心系万民,念念不离仁道,箪食瓢饮,不被物欲所缚,不迁怒,贰过,常常于自己的言行而修正,是真君子,是真修行人。
4、如何知道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是个安贫乐道之人?5、他的乐道形象为何?
这两个问题可以合起来看,我们依圣人言,这句中孔子就说他:贤哉,回也!圣人说的话,就要相信,论语里常夸颜回;
又比如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是说孔子观察颜回之心已经安住在仁道上不会变转。
又,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是颜回好学,乐道。
又,孔子认为颜回的学习是:“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是其乐道学习精进不止的证明。
又,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他希望能在生活中落实这四种非礼勿行。是君子守身心如玉,不为外境所污染。
韵吕老师也举了若干例很棒。
以上浅见,求请多多指导[抱拳]
许海燕:
1.颜子安贫乐道,老师跟师兄弟一定想帮助他,为什麽他不接受帮助?
《庄子·让王》中有提到,颜回家中其实是有薄田六十亩的。他也非穷困至极之人,只是不愿将精力花在稼穑之上。孔子问他为何不外出做官,因为凭他贤德,何官不至?(在楚国时,子西就问楚昭王,你辅佐的相才中有像颜回那样的才能吗?)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因为他的心在道上,他乐在其中。他不因外境如何而改变乐道的心,反而是以心转境。即穷也好,富也好,他的乐根本不是建立它们之上的,他只是安住在道上,只要志于道,足矣。
因而外界的帮助,于他而言,实无意义。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三月不违仁的颜回,自然是仁者,自然可以久处约,可以长处乐。
2、 若老师跟师兄弟不帮助他,那表示这个团体如此以漠视这一个好学的贤者,这是刻薄寡恩了,不是吗?
由上述回答可知,颜回对做官、富贵等没兴趣,但他在道上的孜孜以求,以及在道上的成就,老师和师兄弟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对一个人的最好赞誉,我觉得应该是懂他,理解他。老师和师兄弟,太懂他了。孔子对他的认可和赞许就不用说了,曾子的成就,不仅在于用功勤奋,也有颜回的诸多点拨。而聪明如子贡,也慨叹“何敢望回”?这些都是懂他,敬佩他、认可他的表现。人生难得一知音,况且有这么多知音!!仁人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被尊重,且自我价值也得了实现,这是人类需求满足的最高层次,他真的很幸福。
谢秋莲:
陈蔡绝粮时,颜渊子路子贡对孔子道不能推展的见解。颜渊说,道不能推展不是道有问题,是当政者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