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鹮(Nipponia nippon)又称朱鹭,隶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鹞科(Threskio-rnithidae)。朱鹦以其稀少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是亚洲地区特有的珍贵涉禽,原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朝鲜、日本及黑龙江下游的苏联境内。随着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变,朱鹳的数量自19世纪后逐渐减少,现已成为世界鸟类中濒于灭绝的一种。迄今仅知日本有六只,是世界上临危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种类之一。本文总结在朱鹮保护和研究近年来的成果与进步,提出了当前保护朱鹮的问题以及在中国和接下来的工作尽快进行,并提供科学建议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
[关键词] :朱鹮;保护;历史分布区;栖息地;因子分析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ANALYSIS OF CRESTED IBIS
ZHANG Bo-chao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Yang Ling, 10712pm 2017014092, Shengke 173)
ABSTRACT:Th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belongs to the order ciconiiformes, the threskio-rnithidae. Known for its rare and beautiful form, zhu ying is a rare wading bird endemic to Asia, wide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hina, Korea, Japan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longjiang river in the Soviet union. With the rapid changes in its ecology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zhu stork has been in decline since the 19th century and is now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ndangered birds. Only six are known to exist in Japan, one of the smallest populations of endangered animal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crested ibis in recent years, puts forwar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crested ibis in China and the following work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pecies.
Key words:Crested ibis;Protection;Historical area;Habitat;Factor analysis
朱鹮(Nipponia nippon)在鸟类分类学上属鹤形目鹮亚科。鹮类的出现随鸟类世界的兴盛而诞生大约在1亿年前,化石发掘于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纪地层中[]。鹮亚科的鸟类大约有26种,遍市世界。其中有5种分布在亚洲东部,中国境内有4种,它们是黑头白鹮、彩鹮、东方黑鹮和朱鹮。
其中朱鹮最为珍贵,被誉为东方的鸟类明珠,迄今仅知日本有六只,是世界上临危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种类之一,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经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的努力,目前种群数量已达600余只。
1朱鹮的研究
朱鹮研究最早从1835年Temminck对朱鹮标本的描述和命名开始。我国对朱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鹮种群后的25年。在这25年中,中国学者对朱鹮进行了长期、系统、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包括:分布、数量、生境选择、喂养、生殖生态学发展的小鸡和年轻的鸟类,羽毛的颜色和羽毛变化,蛋壳超微结构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组型分析,种群生态学,种群生存能力分析、栖息地评估、无线电遥测、活动区域和活动,遗传、育种、疾病预防和救援组织解剖学、病理学、寄生虫和保护对策等。
史东仇和曹永汉主编的《中国朱鹮》总结了1981-1995年间的朱鹮研究工作;丁长青主编的《朱鹮研究》对1995年以后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朱鹮的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朱鹮古名考
在中国,最早记载朱鹮者当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目”,相继有《扬子法言》、《汉书》、《禽经》、《本草纲目》等著作中的“翱”,“旋目”,“朱鹭”,“红鹤”等称呼。这些都是根据朱鹪的形态特征(羽冠发达)和生态习性(善绕飞)而命名的,说明古人早就对朱鹮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所观察和了解。
在中国不同地方,朱鹮体形似鹤、鹭甚至鸭鹅之类,与生活在水边的这些涉禽或游禽大相径庭,加之其羽色微红,脸、脚赤红,因此得名“红鹤”、“红鹭”等。台湾地方称其为“鹳”亦属此类。朱鹮在繁殖期身着灰色婚羽,为此也有“灰鹤”、“灰鹅”之称。另有根据羽冠醒目而得名“日本凤头鹳”、“凤头鹳”。“朱鹮”是现今鸟类学界统一的名称。
中国古人有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万物的命名都是吉祥如意的,仙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意味着长寿,“松鹤延年”即如此。而且朱鹮本身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记载“肉气味干咸平无毒,主治灸食,解诸鱼虾毒”。所以,“红鹤”的叫法在清代以后的地方志中居多。
日本关于朱鹦的地方称呼之来源与中国大相径庭,均出自其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唯一不同的是根据朱鹮叫声的命名。“稻负鸟”与中国的“旋目”取自朱鹮的羽冠悬垂于枕后;“背黑とき”和“灰鹤”指的是繁殖期朱鹮灰色的婚羽。“とき”和“朱鹮”虽然是各自统一后的学名,但均源自朱鹮白而渲染橙红的羽色。
与其他分布国家不同,朱鹮羽毛在日本的伊势神宫的迁宫仪式中是不可缺少的富有神圣感的装饰物。伊势神宫是日本人供奉天皇祖先天照大神的神道教的社址,在每2O年1次的迁宫仪式中,要用2枚品相俱佳的朱鹮正羽装饰镇宫之宝“须我流横刀”。所以过去在日本民间百姓是不可以随意收集朱鹮羽毛的,而是由政府统一组织采集和收购。加上日本江户时期的药理研究发现朱鹎肉对于妇女产后出血有特效,因而朱鹮这一珍稀物种在日本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作用。20世纪中后期,日本朱鹮走向灭绝的这几十年间出现了许多咏颂朱鹮的诗歌,日本民间与朱鹮的深厚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1.2朱鹮鸣声
2010年底至2011年初,学者利用录音设备采集了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陕西洋县华阳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陕西省花园保护区3个地点9个朱鹮种群的鸣声,并用声音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野生朱鹮、笼养朱鹮越冬期与繁殖期的鸣声。
系统深入地采集并分析了陕西洋县野生朱鹮多种行为状态下的鸣声,结果显示越冬期,野生朱鹮在夜宿时段鸣叫声多,白天很少或几乎不鸣叫。繁殖期,朱鹮鸣叫声频繁。野生朱鹮主要有11种行为状态下的鸣声:飞行、雏鸟乞食、警戒、驱赶、联络、惊叫、真交尾、假交尾、聚群、占枝和盘旋。记录分析了笼养种群6种行为状态下的鸣声,即惊飞、真交尾、假交尾、惊叫、应答联络、日常召唤联络,其中真交尾鸣声有3种类型,假交尾鸣声有6种类型,共13种鸣声类型。在以上的朱鹮鸣声中,仅9种鸣声类型共存在于野生与笼养种群中。
1.3朱鹮的分布与栖息地
20世纪80年代之前,朱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亚其他国家相继灭绝或濒临灭绝,甘肃成为世界上朱鹮最后的生存地之一,其活动踪迹的发现和标本的获得,在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陕西朱鹮种群数量日益增加,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接近陇南、天水等甘肃地区,即朱鹮回归甘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应该随时做好欢迎的准备。当然也不能消极等待,作为曾经的家园,为了保护朱鹮,丰富珍稀动物物种,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旅游经济,甘肃应该积极启动朱鹮再引入项目的研究,实现再引入。
在以往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栖息地、食物和人为干扰三个角度选择了与朱鹮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12个主要环境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12个影响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并赋予权重和分值以建立朱鹮栖息地质量评估体系,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得分总和将栖息地分为最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和极不适宜五个等级。以朱鹮新扩散区内的城固孙坪和再引入区的宁陕寨沟野化放飞区为实例,结果显示,孙坪是朱鹮的适宜栖息地,但农药使用和生产活动对朱鹮的生存是潜在威胁,而寨沟朱鹮野化放飞区适宜朱鹮生存,但是所面临的问题是觅食地的单一和越冬期食物的缺乏。
利用GIS系统分析了阳县朱鹮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域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根据凤头朱鹭的喜好,量化这4种景观因子对凤头朱鹭的适宜性,并将4层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栖息地。通过与凤头朱鹭实际分布的比较,发现凤头朱鹭主要集中在适宜度较高的区域,这说明了这四个景观因子对凤头朱鹭的重要性。此外,在一些高度适宜的地区并没有发现凤头朱鹭,因此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凤头朱鹭的分布。
1.1.3朱鹮的分子遗传与DNA多态性
2006年,陈炜等人[]通过DNA遗传多样性研究介绍了朱鹮在蛋白质多态、随机扩增多态DNA、微卫星多态性、随机扩增微卫星多态性和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朱群体遗传多态性的贫乏。
2朱鹮的保护
2.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In Situ),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予以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区是实现这种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
2.1.1成立保护管理机构
为了及时有效地保护朱鹮,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正式成立。
2.1.2野生种群的保护与监测
它包括四种方法:繁殖期监测、人工喂养、环境采伐、巡逻和种群监测、野生个体救助。
朱鹮站的工作人员每年繁殖期向朱鹮巢区的水田里投放泥鳅,为朱鹮补充食物,保证了配对朱鹮的正常产卵并使繁殖成功率有所提高[]。晏培松等[]和周宏超等[]对9例死亡朱鹮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发现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中毒和结核病为主要死因。范光丽等[]对朱鹮感染的大肠肝菌病和新城疫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还有学者对朱鹮胃瘤线虫病的问题做了研究。为了保证野生朱鹮伤病个体的及时诊断和救治,陕西朱鹮保护站联合当地医院和兽医院组建了朱鹮医疗救护小组。
2.1.3栖息地保护与改善
包括冬水田改造,林地保护和开展“绿色大米”项目。
绿色水稻较高的市场价格可弥补因限量使用农药化肥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绿色水稻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常规水稻。产业链越长,绿色水稻增值效果越明显,农户水稻种植收入增长空间越大。组织程度越高,农民的议价能力越强,因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应积极推进绿色水稻种植,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2易地保护
易地保护(off site conservations),又叫做迁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分。
2.2.1中国朱鹮的饲养繁殖
陕西洋县的朱鹮人工种群自1990年开始建立,至1998年种群数量已达到53只,子二代在该种群中首次出现。饲养条件下,朱鹮每年可产2-3窝卵,一窝最多可产6枚,平均受精率为69%。采用亲鸟孵化与人工孵化相结合的方法,孵化率达到100%,人工育雏率为88%,繁殖成功率为64%。人工育雏时,不同日龄育雏饲料的配比与制作方法、喂食量等,对雏鸟成活至关重要。探讨1-43日龄雏鸟的摄食量、体重等有关参数及相关性,构建出雏鸟生长模型W,与野生朱鹮繁殖的某些特性进行对比。
截至2004年底,包括日本佐渡、北京动物园、洋县朱鹮 救护饲养中心和陕西楼观台珍稀动物抢救饲养中心的4个种群,世界朱鹮人工种群的数量已达 422只。
2.2.2与日本建立朱鹮人工种群
自1981年中国最后一次发现野生种群以来,其数量已从7只恢复到100多只。当时在陕西省阳县的同一地点发现了7只,他们很可能有血缘关系。目前所有的个体都是仅存只的后代,近亲繁殖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这种种群的发展,朱鹮的生命力会越来越弱,最终难逃灭绝的命运。为了避免中国凤头朱鹭群体的近亲繁殖,有必要引进日本现存的凤头朱鹭血统。日本据说至今仅剩1只老龄雌鸟已经丧失繁殖能力,期望它与中国引种个体繁殖的试验已告失败。如今唯一可行的是对日本仅存的雌鸟进行克隆,取得年轻有生命力的新个体,再与中国的个体相交配,由此引入日本朱鹮的血系,达到缓解中国朱鹮种群近亲繁殖的危机。
日本从中国分批引进朱鹮进行繁殖繁殖,再现了沙渡岛朱鹮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状态,并于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要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GIAHS)。日本通过对中国朱鹮鸟的引进与组织重构,重新补全了GIAHS所需的重要元素,同时注重打造复合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系列产品开发相结合,这些都给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很大的启示[]。佐渡岛位于日本最大岛,本州岛以西的日本海中,距本州岛仅45千米,隶属于新县,是日本除本土四岛和冲绳岛以外(不包括北方四岛)的第六大岛。岛屿东西宽33千米,南北长60千米,周长280千米,全岛面积855平方千米,岛屿轮廓呈S形。该岛的总体地形特征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两条平行山脉中间夹着一个平原。
朱鹮和大熊猫一样,是中国自然保护的象征。他们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友好大使”的角色。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日本馆传统木制剧场将每天循环上演大约35场反映中日友好和中日共同拯救朱鹮活动的音乐剧。
[参考文献]
刘荫增. 朱鹮在秦岭的重新发现[J]. 动物学报, 1981(03):74.
刘荫增. 濒危和主要经济动物介绍 朱鹮[J]. 动物学杂志, 1987(1):44-46+16.
雍严格. 东方的宝石:秦岭朱鹮[J]. 旅游纵览, 2012(1):92-95.
丁长青, 李峰, DINGChang-Qing, et al. 朱鹮的保护与研究[J]. 动物学杂志, 2005, 40(6):54-62.
村田懋磨.鲜满勤物通髓[M].目自害院出版 社,1936:291.
石浞健夫.朱鹭童谣[刀.野扁 ,1934,xx1V一3(1—2)。1O9.
常秀云, 韩崇选.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古籍记载与地方名考释[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3):131-135.
陈丽霞. 朱鹮(Nipponia nippon)鸣声特征及交尾鸣声分析[D].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冯尕才, 李莉, 李飞. 从甘肃朱鹮的历史分布论其回归的可能性及意义[J]. 甘肃林业科技, 2015(2).
郭金玉, 张忠彬, 孙庆云. 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05):152-157.
赵洪峰, 罗磊, 候玉宝, et al.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朱鹮栖息地质量综合评价[J]. 资源科学, 2013, 35(1):50-58.
傅文凯, 马志军, 路宝忠, et al. 朱鹮(Nipponia nippon)栖息地质量的初步评价[J]. 生物多样性, 1999, 07(3):161-169.
鹮DNA多态性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4):651-653.
路宝忠. 朱鹮的人工投食[J]. 野生动物学报, 1989(5).
晏培松, 赵一岭, 陈万录, et al. 6例死亡朱鹮的病理学观察及死因分析[C]// ’99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 1999.
2只朱鹮死亡的病理学诊断[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3):69-72.
杨增岐, 王旭荣, 张淑霞, et al. 朱鹮大肠杆菌病的诊治[C]//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2003.
朱鹮胃瘤线虫病的病理学观察[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5):30-32.
王真. 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效益分析——以朱鹮保护区绿色水稻为例[J]. 农业网络信息(9):28-33.
席咏梅, 路宝忠, 傅文凯, et al. 朱鹮的饲养繁殖研究[C]// 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 1999.
高育仁. 挽救朱鹮的重要措施——克隆日本现有个体[C]// ’99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 0.
卢勇, 王思明. 引进与重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日本佐渡岛朱鹮—稻田共生系统”的经验与启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v.48;No.259(02):138-144.
山本雅仁, 张永勋. 朱鹮之岛 日本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J]. 世界遗产, 2014(9期):48-52.
陈旭. 跨国界行动——拯救朱鹮30年[J]. 人与自然, 2010(3):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