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儿时年味,
回顾历史沧桑,
感悟邻里亲情,
守望孝道传承。
(一)
新年期间,尚有余假,便重返狄家台,焚香祭祖。途径兰州,拜望魏家叔婶,待我们如同自家儿女,嘘寒问暖、叙话家常,倍感亲切、不胜感怀,做《年味儿》一文,回味当年、感怀“年味儿”。周末驻留白银,又见儿时玩伴、发小邻居,便突发奇想,重回一趟狄家台,再给邻里长辈们拜个年,以寻找那当年的“年味儿”。
幸有雪玲帮忙,联络邻里故旧。在白银见到了毛大娘、吴妈、汤姨,还有仍在狄家台老房子居住的慕大爷、慕大娘。两年前也曾去过天水,拜望了王叔刘姨二老。老人们均已八十有余,更有慕大爷已是九十二岁高龄。遥想那时我们年少,父母们尚不足我们如今这般年纪。现在我们都已年逾半百,老人们则是耄耋古稀。感言:
半世流离话沧桑
一朝相逢续前缘
弹指挥间鬓发催
追忆芳华再言欢
(二)
狄家台本是当地一个村庄名,却是因铁路而兴起、因铁路而消逝。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建成通车的包兰铁路途经此地,便成立了狄家台铁路地区,设立了火车站及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等铁路单位,成立了铁路医院、子弟学校,邮局、粮站、商店等辅助设施,大批量、各工种铁路职工,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背井离乡、扎根山沟,辛勤付出、建设家园。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结婚生子,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
因为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我们都是有“老家”的人。偶有机会随父母回趟老家,那都是几千公里的远行。各地的方言口音、家乡见闻,各家的生活习惯、邻里风俗,都让我们这些山沟里长大的孩子们增长了诸多见识。诸如冀鲁豫、江浙沪、川皖鄂、陕甘宁……各地人都认识,各家饭都吃过,各地方言风俗,打小便略知一二。大家虽然远离故土、清贫孤寒,但是邻里间和睦互助、亲如家人,孩子们质朴天真、欢乐无限。那时我们都住在小平房,屋小墙矮,但邻里之间、亲密无间。今天左邻送一包老家特产,明天右舍递一碗新包的饺子。家家都是舍不得自己花销,一旦有点好吃的,都要拿来与邻居分享。过年必定要给邻里长辈拜年,那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知孝礼节。孩子们则是端着小饭碗走家串户,走到谁家吃到谁家,玩着玩着就不走了,似乎邻家叔伯姨婶还胜过自己亲爹亲妈。一院子几十户人家,几乎没有不认识的。孩子们彼此也从小便称呼“小名”,顽皮的起了“外号”。长大后,偶有说起学名还根本不认识,一旦知道了“小名”或“外号”,才恍然熟识,童趣横生。
随着时代变迁,虽有部分邻居调动搬迁、或退休返籍,或求学未归,但大部分发小邻里仍居留本地,子承父业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很多我们的晚辈后代也仍留在铁路工作,成为铁路世家。后因改革需要,单位撤并,狄家台也更名为白银西并入了白银市。大多数邻里迁入了兰州或白银市区生活。狄家台那些老房子便日渐凋敝,至今仍然留守居住的人家已是寥寥无几,慕大爷二老便是其中之一。
时代是历史造就无从选择,成长是长辈陪伴自当感恩。邻里们虽已远离各地,但睦邻亲情依然牵念。几十年日月穿梭、光阴沉淀,当年那些无知孩童如今也已到知天命之年,便愈加怀念起年少岁月。
(三)
寻味狄家台,寻觅那时年味,寻找当年长辈。追忆父母曾嘱托,邻里长辈拜新年。感怀睦邻亲情暖,回味儿时童趣多。
寻味狄家台,回顾那年那月,回首年少童真。无拘无束真天性,黑山河沟任我行。邻里长辈恩德在,不负世代睦邻情。
寻味狄家台,感受铁路情缘,感悟聚散离合。一条铁轨万里牵,无数家庭进深山。代代无悔铁路人,辛勤工作筑家园。
寻味狄家台,守护童年记忆,守望孝道亲情。天涯比邻一家亲,怀念当年亦感恩。邻里长辈同敬重,传承美德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