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有偏见
固有的偏见容易把人引向狭隘,如“男孩比女孩更精于计算”“女生的理科不如男生”,这样的教育偏见容易导致一些女生失去对数学和理科的信心,作为教育者需要多一些鼓励,摒弃“重男轻女”性别不平等思想带来的教育偏见。
一个孩子在某一科目比如音乐、体育或绘画获得成就感,教师或父母借此鼓励他们在其他领域也多加尝试,以点带面,以一科带多科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获得成就感的需求和寻求别人肯定是每个人的心理诉求。
二、儿童成长遇到的问题
问题1:儿童是否会因为受到别人的取笑而变得灰心丧气?
当孩子受到取笑时,一些孩子能够消解嘲笑带来的烦恼,而另一些孩子却因此丧失信心。能够化解烦恼的孩子具有较好的自我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而不能化解烦恼的孩子缺乏自我认知的自信。
问题2:孩子能否和别人友好相处,他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的是领导还是追随者的角色?
这个问题和孩子社会情感发展程度和是否拥有信心相关。如果孩子对竞争关系缺乏信心,他就会选择逃避,选择自暴自弃或者是敌对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部分孩子扮演的是被动的追随者的角色。相反,哪些自信心满满的孩子,充满自信,愿意做有挑战的事物,充当领导者角色。
问题3:孩子对学校和作业的态度可以看出孩子对学习的适应性。
(1)孩子对学校的态度积极与否?父母和老师应该留意孩子对上学这件事是否表现出行为拖拉、情绪激动、紧张心悸、躯体不适,如果存在这些现象孩子有可能对学校存在恐惧情绪。
(2)孩子能否主动完成功课?
在上学时孩子能否主动完成作业是判断孩子是否适用学校生活的一个标准,也是检验孩子是否在逃避责任的标准。
孩子的功课是主动、自愿完成的,还是在家长强迫下完成的?很多时候孩子忘记作业是为了逃避责任。
(3)孩子是否懒惰?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远落后于别的孩子,那么他宁可被认为是懒惰,而不是无能或没有天赋,父母或老师经常用“如果你不懒惰没有什么事是你做不到的”这种评价语来鼓励孩子,孩子会很满足于这样的评价而停止努力,这种类型的孩子具有缺乏勇气、精神不振、三心二意、缺乏独立性等特征,那些扰乱课堂秩序以吸引别人关注、哗众取宠的孩子,也属于这个类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在捣乱中寻找关注的补偿机制。
问题4: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疾病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把孩子从患病的环境中转移出去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家庭的物质条件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家庭优越富足孩子会有一种富足感,而家庭贫困的孩子会有一种匮乏不足感。
三、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生死
避免让孩子与死亡不期而遇是正确的,因为在他们还没有明白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时,孩子初次接触死亡的时刻会过于突然,会在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印记。
小时候村子里有人去世,父母都不允许小孩去看,有一次好奇心驱使,壮着胆子去看了,回来当天晚上就做噩梦,梦见身边的亲人去世的场景,醒来还一直处于恐惧中。
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需要,需要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了解生命,了解死亡,只有淡化死亡的恐惧,当它突如其来时才能从容应对。
成人需要为青春期的孩子提供帮助,帮助孩子为成年人的角色做准备,对孩子进行早期性启蒙教育,父母与孩子建立友好关系。
对于思想混乱,有着犯罪倾向的孩子,应该探究心理形成的原因,以朋友的角度去教育和影响,逐渐根除有害心理因素。
作者李开仁,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学教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简书会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