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创作:① 1837 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后又出版《奥利弗 退斯特》《老古玩店》等。此时作品基调较为乐观,多以下层小人物受到仁慈的资产者保护为结局。
② 40 年代后,社会批判日益深刻,发表了《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以及《圣诞欢歌》等。
③ 50 年代以后,创作达到高峰,相继完成了攻击英国司法制度和议会政治的长篇小说《荒凉山庄》《小杜丽》;反对资产阶级功利哲学、表现劳资矛盾的《艰难时事》;以法国大革命背景、表现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小说《双城记》;反映金钱关系罪恶的《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狄更斯的作品,具有“一派出色的小说家”(马克思语)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小资产者的愿望与要求;揭示了劳资对立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浓厚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色彩。
2. 小说《奥利弗·退斯特》故事发生的时间在 19 世纪中期。主要描写孤儿奥列弗在收容所和贼窟里的不幸经历,展现了英国底层社会的黑暗;揭露了慈善机构的黑幕;同样也表达了期待善良的资产者救助小人物,用仁爱之心改良社会的思想。
3.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俄国小说家和戏剧家。创作:1830 年,小说《圣诞节前夜》问世,获得好评。小说集《狄康卡近郊夜话》,取材于乌克兰乡村平民生活和民间传说。1835 年,小说集《米尔格拉德》和《小品集》。
《小品集》和他后来创作的 4 篇反映旧俄京城生活的小说一起被称为“彼得堡故事”。《狂人日记》和《外套》是反映“小人物”命运的名篇,以犀利的文笔深 刻地审视人类的庸俗,也以充沛的激情刻画了老布利巴等哥萨克英雄的形象。1836 年,果戈理的五幕讽刺喜剧《饮差大臣》首演。以市长安东·安东诺维奇为代表的官僚集团 和 以赫列斯达科夫为代表的纨绔子弟是“俄罗斯丑恶”的集中体现者。
4. 1841 年,果戈理在国外完成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部。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唯利是图的新兴资产者、腐朽没落的官僚阶层,以及作为农奴制度支柱的宗法制地主。在层层展示这幅“群丑图”时,作者显示出高度的讽刺技巧和艺术概括的力量,某中地主群像的塑造尤为人称道。果戈理“含泪的笑”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有清晰的体现,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或明讽、暗讽,或采用反语、夸大语等,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果戈理的创作震撼了整个俄国社会,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波澜壮阔主潮的出现,果戈理也被称为俄国文学“自然派”的代表。《外套》是果戈理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
5.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1835-1910),是 19 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豪威尔斯评价他是美国文学中“唯一的、不可比拟的林肯……体现了美国精神的真正实质”。
创作:1865 年他发表了成名作《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1870 年发表短篇小说《竞选州长》,讽刺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镀金时代》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指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 70 年代并非“黄金时代”,而是“镀金时代”,表面上出现的繁荣掩盖不了内部的腐败。
6.《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了儿童汤姆不满陈腐、枯燥的生活环境,追求自由、回归自然、冒险探奇的传奇经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流浪儿哈克贝 利的冒险经历,表现了“不分种族和肤色,人人平等”的废奴思想,表达了马克·吐温对美国“文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倦。哈克就是当时“不满于现状,厌恶庸俗保守的生活”,而要逃出去“开拓一个新天地”的千千万万美国人的缩影。
《败坏了赫德菜堡的人》叙述了金钱打败道德的故事,揭露和批判了金钱对社会造成的污浊与损坏。
7.《我从参议员私人秘书的职位上卸任》写作于 1867 年。作家主要通过一个滑稽的故事,用俏皮嘲弄的手法,揭露了以参议员为代表的政客的丑恶嘴脸。。
8.吉·德·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创作:写成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
共写成中短篇小说 300 多篇,如《项链》《两个朋友》《一家人》《散步》等。
长篇小说共 6 部,如《一生》《俊友》和《温泉》等。
9.莫泊桑文学成就① 从生活中截取典型事件以短篇小说为主,题材广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截取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以小见大,描绘世态人情,表现社会风气。
② 语言、构思等艺术手法独到艺术手法上,语言朴实简洁,高度精练,在谋篇构思、细节刻画,尤其是精彩的
结尾艺术等方面,都显示出独到的才能,因而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③ 作品内容深刻
反映了 19 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状况,批判了上层阶级的道德堕落,
揭露了中小资产所级的人性弱点和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10.《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以一条项链为中心,讲述了小公务员之妻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爱慕虚荣的恶劣风气。
(二)主观题
1、狄更斯《奥利弗·退斯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容【讽刺性】
(1)主要描写了奥利弗在所谓的“寄养所”和“贫民习艺所”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经历,毒打和挨饿伴随着他与贫儿们整个成长过程。(如奥利弗和其他贫儿们受虐待、挨饿的描写)
(2)揭露了慈善机构克扣财物、阴险狠毒、虐待儿童的可怕暴行;(如寄养所的曼太太、班布尔先生、“理事”先生们和胖厨师等人的所作所为)
(3)表达了作家本人对资本主义慈善制度和资产者灭绝人性本质的尖锐讽刺等。(如选文第二段的文字)
2、《奥利弗·退斯特》节选部分的艺术特点
(1)戏谑的讽刺与真实的描写有机结合,是小说最鲜明的特征。
在选文中就有大量的“小犯人整天在地上打滚,绝无吃得过饱或穿得太暖之虞”类似文字;也有很多虐待儿童却被说成是伟大善举的例子。
(2)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传神。
选文中描写班布尔先生的一段文字,就把这个虚伪、狠毒又自负的资产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对健壮的胖子厨师的描写,作家只用了“面色煞白,呆若木鸡”、“声音微弱”和“用长柄勺对准奥利弗的脑袋猛击一下”以及“尖声高呼”等多家几笔,就把他丑恶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3)对比描写运用极为高超。
这里有贫儿生活与资产者生活的对比,也有资产者之间丑态的对比,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3.《外套》小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 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果戈理描写“小人物”的特点:
(1)以人道主义的激情,描写“小人物”受人践踏的不幸命运。
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在某机关当一名卑微的文书抄写员。几十年来,他整日伏案抄写公文,脸色灰暗,面容憔悴,穷困潦倒,食不果腹。
在机关里他得不到起码的人格尊重,人人都可以对他发号施令,可以肆意嘲弄和侮辱他。他节衣缩食做成的一件外套被强盗抢去后,不仅申诉无门,而且还遭到“大人物”们的蛮横训斥。
(2)在哀其不幸的同时,真实地写出沙俄官场腐败空气对“小人物”精神上的摧残。
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在长期的精神压抑下,变得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在人们侮辱他时,他只会忍气吞声,至多只会发出“让我安静一下吧!”的乞求。贫乏的精神生活毁掉了他仅有的才能,他已将抄写公文作为生活的唯一乐趣。
(3)写“小人物”在忍无可忍情况下的反抗,表达了作者的忧愤。
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在痛苦和孤独中离开人世后,化作了幽灵,他狠狠地惩罚了那些骄横跋扈的“大人物”。小说最后虚幻的一幕,既揭露了“大人物”色厉内荏的本质,又反映了“小人物”蓄之已久的强烈愤懑和反抗情绪。
4.《外套》中“含泪的笑”
“含泪的笑”是果戈理创作的一大特色,是独特的讽刺幽默风格。
(1)采用夸张的手法,赋予人物和事件以变形,逗人发笑。
从《外套》中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身上更多的看到的是作者饱蘸同情的含泪的幽默的话,那么在那些“大人物”身上则是他含讥讽与愤怒之泪的笑,小说结尾处那虚幻的一幕令“大人物”丑态百出。嘲笑之中总是透出一种无奈与痛惜的泪水。
(2)对祖国和民众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没有故意去制造什么笑料,作者的讽刺利刃的基石是形象的真实,饱含着对祖国和民众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关注。
5.《我从参议员私人秘书的职位上卸任》两个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
(1)参议员:是一个老奸巨滑的政客。
他对待选民来信提出的要求,就是搪塞、敷衍、推诿和“不承担任何义务”。
从来不自己出面回信,而是推给秘书“我”。
一旦回信引起选民的不满,首先想的是自己名声所受到的损害,寻找“替罪羊”。最后秘书“我”只能“卸任”走人。
(2)秘书“我”:表面上是愚钝、逢迎、恭顺的秘书,其实是真相的暴露者和揭发者。
他在回答第一封信时,就暴露了参议员的真正企图,即在那里建一所邮局,不如建“一所既体面又牢固的监狱”;内华达州的美以美教士们要结成一个新社团,“我”则回答说你们无法成立那样一家公司“去发行股票”。在回答航运税的问题上,他遵照议员写“一封含糊其辞的信”指示,写了一篇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的回信。
表面上看是秘书的无能,其实暴露了参议员本人敷衍推诿的真实想法。
6.《我从参议员私人秘书的职位上卸任》的艺术特点
(1)构思奇巧。
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点讲述故事,其间穿插着四封信件,
用事实说话,就使得小说情节简洁,但信息量较大。
(2)语言诙谐幽默。
作品处处体现着语言的幽默性,尤其是在“庄重”“认真”的叙述中,常常蕴含着令人捧腹的“双关语”。
(3)讽刺尖锐。
作品中的讽刺,不仅体现在讲述的语言和情节中,更体现在两个主人公性格的比较上:参议员让他的秘书“认真”地说假话,而秘书则在“说假话”中透露了真相。
7.《项链》的人物思想与性格特点【玛蒂尔德】
(1)玛蒂尔德性格的根本特征及其生活悲剧的根本成因都在于爱慕虚荣。
她容貌美丽但出身低微,嫁给小公务员罗瓦赛尔过着不算穷苦也并不富裕的生活。她对生活现状十分不满,总是梦想过上奢华体面的生活。
作品通过很多细节展现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品性。因为没有漂亮衣服和贵重首饰而哭泣,因为打扮体面而无比快活,等等。
(2)爱慕虚荣是当时法国社会的整体风气。
罗瓦赛尔先生积攒的四百法郎,原本是准备用来买猎枪的;福雷斯蒂埃太太借给玛蒂尔德的钻石项链是假的。可见,每个阶层的人,都在用伪饰的手段来显得比实际生活水平更富有更奢华。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正是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使女性过度在乎外在的美丽。
(3)小说对小公务员的生活境况给予了人道主义的同情。
作品在批判罗瓦赛尔失妇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同时,并没有抹杀他们潜在的道德感和一定程度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发现项链确实丢失时,罗瓦赛尔和玛蒂尔德都没有想要逃避责任。十年的时间,他们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的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8.《项链》的艺术特点
(1)巧妙的构思。
以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为线索,通过一个极为平常的生活事件,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展现深刻的人生哲理,进而否定了爱慕虚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2)丰富的对比。
在极短的篇幅内,展现了丰富的对比,加强了作品的揭露性。玛蒂尔德舞会前、后的人生境况和她所幻想的生活三者之间的对比;玛蒂尔德十年的艰辛和容貌的改变,与福雷斯蒂埃太太幸福和美丽依旧的对比。
(3)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结尾揭示玛蒂尔德所借项链只值 500 法郎,全文至少有三处明显的伏笔。
① 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同一般的大方,“挑吧,亲爱的。”
② 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
“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③玛蒂尔德送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太太没有打开盒子”。这些都显示项链有可能是假的。
(三)配套练习题
在《项链》中,罗瓦塞尔夫妇用了多长时间才还清了所有债务(十年)
A:二十年
B:十五年
C:十年
D:五年
答案:C
马克·吐温小说《我从参议员私人秘书的职位上卸任》具有强烈的幽默讽刺效果,
故事揭露与讽刺的对象是(政客 )
A:资本家
B:医生
C:贵族
D:政客
答案:D
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是俄罗斯文学中经典的“小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出自小
说( 外套)
A:《外套》
B:《穷人》
C:《驿站长》
D:《狂人日记》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