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昨天关于家乡美食的话题,今天再来介绍下我家乡的另一种风味特色小吃 ~菜豆腐节节。
菜豆腐节节是由金黄的玉米面混搭一些小麦面粉擀制成面条状,下在豆浆点出豆腐后,那酸香撩人、翻滚的清汤中煮熟,搭配多种小菜食用的一道家常面食。是我家乡独有的特色。
过去,生活条件没那么好 ,尤其是我家乡陕南山区的农村 ,没有那么多的精米白面。 主食中常常要搭配粗粮。所以家家的巧手主妇们,都会想办法粗细粮搭配 ,(比如煮米饭加红豆,或撒上一把黄玉米面 ,和米粒儿混合 ,就成了"金包银",这个有机会再另做介绍 ) 今天要介绍的菜豆腐节节,也是主妇们巧思的产物 。
这菜豆腐节节,就是一半玉米面 一半白面(小麦面) 混合而制成的。因为有玉米面粘性没那么好 ,所以手工擀制成的面条 ,(就算用压面机也一样 )不像纯小麦面做的有韧性,能擀制成长长的面条。
因为混合了玉米面的缘故 ,成品往往是一节节的短面条状,所以叫"节节"。想当年是不得已而做之食之 ,现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认识到这种食品是有益健康的,反过来特别主动想吃那一口有粗粮的饭。 于是家乡县城的大街小巷,开了很多这种小吃店,家家的生意都还过得去。
别看它是粗细粮搭配,但勤劳智慧的家乡人民有办法把它做成色香味俱全的一道美食,俗称八菜一汤。 不然怎么会颇受欢迎!我家乡县城的饮食一条街 (西街)上,有一家王氏菜豆腐节节特别有名,生意火爆 。
店主是个朴实的农村大姐。他们夫妻俩 ,在店门口支起炉子,面案。从和面开始 ,就在众人的眼皮下进行 。每天,经过她店门的街坊都能看见她把黄玉米面用开水烫制,(据说一定要用老品种的大粒黄玉米 ,还必须是当年的新玉米磨成的面 )一经开水加持,那面粉变成诱人又养眼的金黄色面团,还散发出玉米面特有的香味。
然后再用凉水和白面,从面絮到面团,总要揉制好一会儿,然后把晾凉的金黄色玉米面和白面揉制到一起 ,这个揉面的过程,少说也有半个小时以上。直到店主额头沁出了汗珠,可能也确实揉不动了 ,工艺也到位了 ,才放在面案上盖上保鲜膜醒发。
也许和面是个关键步骤 ,因为从不曾假手他人,总是由那位大姐亲自完成。后面的手工擀制,才往往由那位总是不言不语干活的男士完成。
大姐把面团醒发在宽大的案板上以后,就开始边指挥店员准备各种佐餐的小菜 ,边把豆浆倒进大锅里烧 。早早的就把酸浆水汤放在灶台上准备着,因为豆浆很容易沸腾了 溢出来 ,还要准备一碗清水,以备不时之需 。点豆腐往往也由她亲自完成。
说起这八菜一汤,可不是浪得虚名 !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除了节节这个主角要好,各种新鲜时蔬配菜更是成就一碗风味绝佳的菜豆腐节节不可或缺的功臣。
泡菜土豆片、青椒炒茄子、凉拌黄瓜片、凉拌豆芽、麻辣萝卜丝儿 ,红油青椒韭菜、 炒浆水菜、生拌小葱蒜未香菜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 这些小菜,虽然简单 ,除了盐, 少不了辣椒面 、花椒面的加持。但它们就适合搭配这一碗菜豆腐节节。
据说店主凭着这个仅有十平米左右的小店,盖起了楼房 ,娶上了儿媳妇儿 ,从大姐变成了大妈 ,直到现在做了奶奶 ,仍然精神抖擞 、乐此不疲的在店里忙活着。只是现在 ,有了更多的人手帮忙 ,不仅有店主 老夫妻俩,有帮工、 还有儿媳妇也在店里照应着。
我但凡回老家,除了在二妈家吃自家做的 ,在县城总少不了去光顾这一家。虽不是大鱼大肉 ,但我的胃就喜欢这一口 ,吃下去也总是很舒服 。爱人和孩子们也喜欢吃这个饭。
写到这儿,菜豆腐节节的美味 已触动了我的味蕾,唤醒了我的味觉记忆 ,让我口舌生津 了。真希望祖国大地春早到 ,可以不用再戴口罩 ,人们可以自由行动,让我尽早回到家乡 ,吃上一碗美味的菜豆腐节节满足一下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