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觉山隐窑出了不少仿永宣的物件,有茶杯,有文房,有赏器。虽然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广而告之,先入手的老朋友却细心地发现这些器物有了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发色,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锡斑越来越有味道了。
既然大家都对锡斑感兴趣,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简单聊聊。
到底什么是锡斑?
先说个名词解释,锡斑也叫锡光、或者银光,但其实它并不是锡,而是铁的氧化物,但由于发色呈现锡的银灰色反光,所以一般称为锡斑。
此外,这种带金属质感的结晶斑点或斑块不仅明永宣青花有,元青花上也会出现,但不如永宣易见且明显,所以提到锡斑,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永宣青花。
关于锡斑,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有直观而精辟的定义: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点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并且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
就是说锡斑是由青料中的钴铁的结晶斑点所致,但在青料浓淡不同的地方颜色会有些差异。同时,在锡斑处手摸上去会有下凹的特殊痕迹。各位不妨也摸摸手中的觉山隐窑仿明器物,感受一下。我们通常把这种深入胎骨的釉面凹陷现象叫做“吃胎”,这是另一个范畴,暂不深究,若各位感兴趣,择日再叙。
锡斑的形成只与青花料有关吗?
我们一般认为锡斑形成是由青花料所致,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就像耿宝昌先生所说,锡斑的形成机理是结晶的呈现。
其实,我们上中学时都学过,结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物质在溶液中超饱和,另一种是蒸发溶剂,使之超饱和。
锡斑的形成是“高铁”青料中局部的铁元素含量特别高,在高温釉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停止烧窑后,窑温下降形成超饱和部分的铁元素开始析出。如果青料的铁含量越高,冷却的速度又控制地特别到位,器物上就会产生漂亮的锡斑,而要达到这种锡光闪闪的效果,就必须各种因素或者说环节有很高的水准,缺一不可。
除此以外,锡斑形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绘画的过程中,也会因青料堆集而形成锡斑。比如,起笔落笔、笔画交汇、以及顿笔的地方,是锡斑出现率较高的地方。总之,锡斑可以说是天成的造化,也可以说是人为的产物。
古人也爱锡斑吗?
这事得从原料也就是青花料说起,据史料记载,元后期到明前期这段时间里,专供皇家的官窑里所用青花料是由外国进口的一种叫做苏麻离青的青料,也叫苏勃泥青。
这种青料烧制以后发色浓艳、晕散,还伴有沉积的锡斑,虽然此青料价格堪比黄金,且也只能由皇室所有。但即便如此,以当时文人雅士的审美角度来看,这些青花器只是让人侧目的皇家“恶趣味”,甚至认为都是些不登大雅的瑕疵品。
可是,到了明中后期,人们开始觉得这些曾经的瑕疵品越看越有味道,慢慢品出其中的魅力了,更称赞其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奉为史上青花之首。
无论官窑民窑也开始琢磨仿制,但苏麻离青早用尽了,国产的青料和当时的技术完全还原不了,直到清三代以点工技法的堆点代替永宣青花的感觉,勉强算是代替品。为什么勉强?因为锡斑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可见古人对这些黑灰的青花器物,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不屑、不认可,到追捧甚至疯狂痴迷的过程。而现如今,我们追仿永宣青花,不妨也可以学习古人,把锡斑效果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吧。
水平有限,难免谬误,就此搁笔,还望见谅。但到底锡斑是瑕疵还是美物,一言尚显片面,况且历史也无盖论,相信玩家自有评说。
如果各位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点赞支持或转发留言。后续我们还会另起篇幅,继续分享有趣话题和物件,望持续关注。
最后放几只觉山隐窑锡斑效果还算漂亮的器物,新老朋友可上手对照鉴赏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