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和利己
——小城散漫表达系列之“精英、利己”
火山
钱理群教授批评过我们的教育制度,越来越偏向于出极端精英利己者。他的说法的确引起我们很多的反思和共鸣,在公共和公民的建构上面,我们的设计是要照顾大多数人的。
可是越来越多吸纳了通过教育制度过来的精英之后,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技术精致操作者能够最快地作为潮头的涌立者,同时将一些有能同时又有点人脉的人,当作典型树立起来。有些人脉的联系是基于制度稳定有利来考虑的,并不一定是基于公共服务和针对性而存在的。有些针对的能人有时会仅仅是种摆设,当角色没有完成转变的时候,能者不能晋升为管理者,那么之后的极端技术形式的压榨会用货币支付的形式,逐渐过渡去。有些成功的退休人员以为他能够得到了体制的福利,实际上我们后来也很清楚,这是制度保障中他们应得的部分。
能够支持公共容纳的宽度和广度,我们还需要启用更多的能人,甚至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的条件和催化下,作出更多的奉献和能量。可惜的是,一些直接的压迫和管理,忽略了一些根本的前瞻性眼光,总以为没有按照规定走的人就是规则的破坏者。实际上,正式很多细节社会规则被突破之后,我们才在社会成长和成熟的速度加快。只不过有些太快,已经失去了本来含蓄点的张力,一些直接的表达往往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才知道某些人的行为竟然是如此浅薄或冲动。长期的冲动是种预谋,偶而的冲动仅仅是种表面的表现而已。
读书厉害具备了某种长期冲动的可能,但是评价体系失真,就让不少人成为被人扭捏的棋子而已。大学大众化,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本来不一定容纳这么多高端人才,我们却应是产出那些过度的人才,让人直接从高度衰落下来;有些醒目的人自动从低处逐渐升上来,有些空降者或者至始至终都找不到着落点,于是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伤仲永的案例。
在缺乏一定保护和维系的情况下,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选择从实际出发,有些所谓的努力都是从最大限度利己上行为的。那样,真正维护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人会有多少呢?当看到一些摇旗呐喊者的张罗,我也感觉到仅仅是一种风而已,最终会能够将谁吹拂起来,并且如蒲公英般下地呢?这个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人品认知或认证寄托于一些技术也好,或者寄托于某些诚信也好,又有可能寄托于事情的经历也好,想全面认识一个人不容易。
取其优势而使用鼓励之是最好的,当然相应的资源最好匹配到位,不然当初的培育和鼓励都是有可能是一种欺骗和哄骗;这些 手法到处流传,将来的社会风以及酝酿的人心信任,有可能颠覆我们当初的一些设计。因此,实际的处理能够看出一个人对待事物人情的干练程度。
大规模的忽悠,正在考验着我们的执政能力,同时也检验着众多真实与否的“精英”者们。造成这样的面貌,我们需要反思教育培育的源头,甚至制度设计的本意才行。不然,等待着新的一轮又一轮的此起彼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