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随笔找个新家
蒙庚阳
二十年的教龄,前十年的教学反思没有留下痕迹,遗憾,后十年尝试在博客写了一些随笔,虽然断断续续,但对专业发展起到催化作用,有益,所以,往后会"教学不止、随笔不停",目前正寻找一个相对适宜的平台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随心而写,自娱自乐,享受过程。
1.起步阶段:网易博客
从2001年至2008年,教学除了留下十余本手写的工作笔记和十几本教案以外,教学反思类几乎没有,直到2009年3月12日,才尝试在博客写第一篇随笔,至今(2021年8月6日)在所有的原创作品中,教育随笔类有237篇,虽然这些随笔在外人看来可能是流水账+口水话,甚至是可笑的,但对自己来说,是打开了通往教学反思的新窗口;疑难解答类27个,把在教学中碰到的疑问,通过查阅资料并对比分析后,提供给大家参考;教学后记类30篇,这是最用心的作品,是自认为最成功的教学反思,每一篇教学后记都融入了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论文类17篇,这是平时教学的结晶,已在各类期刊发表,移到博客供同行们借鉴。
荣幸的是,在博客朋友圈,加入了夏献平老师组建的内质网互动平台,自从认识平台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把平台当作自己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因为平台里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当老师们提出疑惑,大家积极讨论回复,让疑问越来越清晰。在互动平台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浏览过去的帖子和参与讨论,期间,自己在平台发帖8000多次,参与几百个话题讨论,49个话题收录到《中学生物教学热点互动》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参与期刊互动话题栏目初稿整理23次,《中学生物教学》刊载并目录署名的话题有27个,在互动过程中,因互动而产生的感悟类文章有22篇。2018年11月网易博客停业,平台讨论终止,虽尝试迁移到百度贴吧,但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至今网易博客也还留有博主查看博客内容的权限,还好,当时自己所有的网易博客记录,在新浪都有备份。
写博这几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当然是互动平台,因为互动,很多专业疑难得到了有效解决,因为互动,圈友之间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因为互动,克服了自己的职业倦怠。其次是自己用键盘一字一句敲打的30篇教学后记,让自己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理解,对教学后记有了新的定位,为后期继续写教学后记奠定了基础。
2.过渡阶段:印象笔记
2014年之后,因家庭、身体、工作等原因,精力不足,博客记录写写停停,无法把自己的很多想法及时记录在博客上,也错过了不少精彩的教学瞬间,在第二个教学十年里,也只有前五年有相对稳定的时间写博,后五年(2015年至2020年),记录散乱、随意、停顿,加之微信的出现,记录的方式逐渐多样化,博客的交流逐渐减少,微信朋友圈的兴起,给部分圈友提供了新的记录平台,渐渐的,自己的心里开始波动,假若记录在博客,以前的很多博友已经不再继续把博客作为交流的平台,那么自己的博文公开与否已经意义不大,因此,随笔记录地点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文字记录从博客转移到印象笔记,因印象笔记能与电脑同步,且方便手机记录,所以使用了三年,体验效果也不错,可惜涉及收费,现在又转移到有道云笔记,偶尔也会发QQ说说,但发后只保留一段时间就清空,微信朋友圈不适合长篇记录,在这段过渡期间,散乱的记录很不便于按照时间排序来梳理,不便于图文并茂发表各类反思,也不便于前后的对比分析。每到学期结束,回头看看本学期完成了哪些工作,得到哪些启示,今后又要如何改进,不容易提取信息,同时,记录的平台多数属于内部资料,没有公开,没有互评,没有反馈,失去原来博客的阅读量统计、转载与留言的相关功能,导致反思效果不佳,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圈内学习共同体,公开的随笔与封闭的随笔给专业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希望能寻找到适合自己写随笔的新家。
3.新的阶段:家在何处?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三项基本要求,其中第十四领域就是“反思与发展”。虽曾怀疑写随笔对专业发展的作用,但通过几年的博客记录,以及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以后,逐渐明白,写作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梳理、整合、升华的过程,写作还会促进自我阅读,对教学中碰到的疑问,通过阅读、写作、实践,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办法,特别是更深一层次的专业讨论,自己的认知总是局限的,只有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及时记录,且在网络公开发布,有一定数量同行参与评论,指出自己的不足,互动中才更容易促进自己的成长。不过,对我而言,每一次写完随笔,心里总感觉到是对某一长期困惑问题的一次释怀,这种喜悦并不亚于接到论文录用通知书的时刻,这类有感而发的随笔,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能提升职业认同感,增强教学信心,或许与大家发微信朋友圈有异曲同工之处,生活与教学总是融为一体,彼此间从来没有分开过。
对于今后的随笔应该选择怎样的平台,是继续留在新浪博客?还是建立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美篇或其他平台?有时觉得与新媒体的距离很遥远,不知道要走哪条线路,有时又感觉很近,摆在眼前,琳琅满目,无法作出选择,不过,无论最终选用哪一类平台,都是希望类似当年的博客一样,能相互评论,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随笔写作环境,或许是因为自己怀念当时博客的记录才有了以上的想法,或许是自己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停留在过去,徘徊在网络的十字路口。
只想给随笔寻找一个新家,但此刻遇到了困难,希望大家能给出一些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