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冯小刚拍的电影《1942》,在这个时刻看,非常的应景,里面一些场景与现在十分相似。
《1942》主要描述的是当年河南遇到灾荒人们饿死的事情,电影中的一些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1、“可以克服”
河南的领导去找蒋委员长,本意是要让蒋救灾,可是后来不知道怎么变成了,在汇报的时候说是发生了灾,但是我们“可以克服”。
真的是能克服吗?很显然影片的后面展现的是完全克服不了,饿死了300万人。
到这四个字的时候,立马就联想到了“可防可控”,曾经所谓的“可防可控”人们造成了这么巨大的伤害。
2、救灾粮的分配
国家给拨了一些救灾粮,大约3000万斤,这些粮食该怎么分配,领导在开会的时候各有各的说法。
教育局长说:国家最重视教育,所以要保证老师和学生能分到。
警察局长说:要保持社会的基本安定,靠的是我们警察,所以要给警察分到粮食。
在最后分配给灾民的时候,又要按区域进行划分。当张国立扮演的地主来到洛阳的时候,人家告诉他洛阳不属于灾区,所以不能领到粮食。
最终分到老百姓的手上估计没有多少。
让我想起了这次的哄狮子会,看到网上数据说有83%物品飞到了其他各行业人的手中,只有17%进入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手中。
3、救灾方法:部分救灾,部分迁移到陕西
当灾民为了活命跑往陕西的时候,却根本没有想到陕西进行了战时管制,不允许火车进入陕西,不再接受灾民,因为他们说他们已经接受了300多万,再也接受不了了。
4、追责问责
为了安抚民心,决定对一些救灾不利的人进行问责。
具体的方法是处分一部分,斩首一部分。
官员是公开斩首,要让很多人民来过来观看。有问:“怎么群众这么少呢?”回答:“都忙着干活去了。”
真是极大的讽刺。
5、统计数据
河南领导汇报:“统计死亡人数1062。”
蒋问:“实际人数呢?”
回答:“300多万。”
想起了可防可控,连续几天没有新增,实际上下面的医院已经人满为患。
多么相似的场景,多么讽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