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 基诺族密语:砍刀布

HP/图  Au/文

基诺山的原始森林。

周六,西双版纳基诺山乡。正逢每月两次的“特呢朵”集市。

基诺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最后的民族”,仅有两万多人。


基诺人家

集市马路两边基诺人的山货小摊,一个挨着一个。街市上人来车往。路边小店,热气腾腾的米线正在炉上煮着。

一个拿着手机讲话,头戴着“砍刀布”头巾的基诺妇人,和我擦身而过。

头戴着“砍刀布”头巾的基诺妇人

穿黑底红花上衣的老奶奶,正在砍刀布挎包里掏出现金买肉。肉摊上收钱的,是一个头戴棒球帽,黑色T裇年经人,上臂纹着蓝黑色的纹身。

这里人和物,吃的、用的、穿的,摊上的山货,人脸上的神情,头巾、挎包上的织物图饰,构成了基诺人的视觉“民族志”。

 我们上山,进入基诺山的小普希村。周围是茶树园,空气中飘着草木的清香。沿着红土小路上山,就是原始雨林。

山道上遇到的老奶奶说,她不记得自己多少岁了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基诺民族乡这一带。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但他们使用一种以图形为主的符号系统记事,称为“基诺文”。路过村委会,我在门口牌子上看到了这种带弯勾有趣符号。

他们使用一种以图形为主的符号系统记事

 我们在鲍杰家坐下。他是个昆虫摄影师,敏锐的眼睛善于在杂草丛中捕捉细不过几毫米的小虫,迅即用手机记录昆虫世界的故事。鲍杰是哈尼族,他的妻子木丹丹是90后的基诺人,夫妇俩忙里忙外,招呼我们喝茶。墙壁草帘上一个金色铭牌告诉我,看上去纯朴、不言不语的木丹丹,是“基诺族传统织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木丹丹是“基诺族传统织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自璞空间画廊)

 “砍刀布”是基诺族人用独有织布方法,编织出来的手织面料。其中色彩、条纹、图案都有独特的含义,族人甚至可以据此识别出哪个村寨和部落。博物学家说,这是基诺族的“民族密语”。 

木丹丹专心研究这种“密语”。少时,她跟着母亲和外婆学习基诺族传统织锦,学习古老的传统植物染色。自然界里的板蓝根、石榴皮、密蒙花和蓝叶藤等植物,都是很好的染色料。她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秦鸿雁学习、研究自然调色,尝试各种配色。 

植物染色不但有视觉效果,也有自然药物的作用(图自网络)

木丹丹织出来的“砍刀布”紧致、柔软,配色大胆、独特,成品既时尚又不失传统。在基诺乡以及更远的地方,闻声而来向她购买砍刀布的人不计其数,来向她学习传统植物染色和织锦的学徒更是络绎不绝。她为秦老师参加国际家具展的沙发,提供了完全自然染色的织锦。

鲍杰和木丹丹家的厨房
基诺山原始雨林

(2024.09.@Jinuo, Yunna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