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洲景区坐落在嘉兴凤桥镇,从我家驱车前往不消半小时就到了。这次趁着清明节同家人一同游玩,家人都是初游,而我是重来,再加上是导游出身,因此还扮演起了讲解员的角色。
相比梅湾月河,这里虽不是大隐隐于市,却与周遭乡村田野相得益彰,使人不觉突兀,没有刻意之嫌。进入景区门口首先是一条斑驳古里的长街,街上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两遍是典型的明清江南古建筑,青砖黑瓦码头墙,肥粱胖柱小宣窗。虽然我明知是近年仿造,但是人太较真就未免乏味,今天我就做一个矫情的客官了。
继续前行我看到路标向左指示着翰林书院。我对这个名字心声好奇与向往,于是决心进去看看。进门后的影壁使我眼前一亮,但是看到正房和左右厢房内空无一物又大失所望,我想,文化就是这样吧,我们能图画出它曲折的纹和弯延的线,却堆积不出它厚厚的内涵和沉沉的故事。于是我出门了。
与翰林书院一水之隔的岸上就是一株千年银杏,因为历史悠久,所以也作为一个景点供认观瞻,而走进了看更使人心生敬畏。我想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百年的存在着,要经历多少磨难才能受众人敬仰――同样人要经历过多少挫折,才能担起那些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轻。现在它作为一颗许愿树,端坐在这里俯瞰众生,也不知送来过多少山盟海誓,送走过多少地老天荒。
我继续沿着街走,看到街道两处店铺林立,再走过去是一座长桥,我第一次发现这里水网密布,阡陌纵横,突然意识到这里的经营也算不错,虽然算不上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但好歹也还了你一个梦里水乡。我望着桥下流水实实在在地发了一会儿呆。说实话,嘉兴水质真心算差,墨绿色的水在阳光下很混浊,如同搅拌着化不开的惆怅,不知道这样的水里会不会有鱼虾。正好是雨后清明,水面波澜不惊,偶尔载客的船只划过泛起几道涟漪,但很快又归于平静。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生命的波澜壮阔,忘了人生最美妙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从容宁静、安心淡定。但是真的,又有几个人真的能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走过著名的三步两爿桥,沿着弯延的林间小道继续穿梭,山重水复难免无路,柳暗花明终是一村,眼前是五福堂。这是一座硬山顶的平房,三开两进典型的平常农舍,屋前是两片菜地,这使我想起“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假装这里确实有人居住,人境结庐,采菊种豆,不用枉费心思,花光心计。既然看懂了以往不谏来者可追,又恨什么问夫前路,晨光熹微。
绕过农舍,我爬上一座小“山坡”。嘉兴是典型的浙北平原,因此稍微一点高地都能引起人攀爬的欲望,登“高”望远,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肯定是夸张了些,但也能拉近人与天空的距离,我看到万里长天万里云,还有蔚蓝天空深处那永恒的宁静。我恰好看到边上有一座凉亭,我曾见过很多著名的亭台楼阁,相比起来,这里名不见经传,只可惜滕王阁高、洞庭湖远,何况相请不如偶遇,往往不期而遇才是命里注定。我也想到那句“酣眠固不可少,小憩也别有风味”,于是决定进去扫扫午后的春困。
走出亭子是一条青草地,我不顾劝解选择避开大路,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可惜我没有“长篙”,更没有一船的星辉斑斓,却也揣着彩虹似的梦。我想起周树人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就像这地上的路。所以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而那些称之为路的,不过是我们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后留下的脚印罢了。薄雾生风,风来去无痕,春风化雨,雨掷地有声,雨后的泥路更加泥泞,却更容易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情。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碧草寸寸清新,花香阵阵留情。我想到似乎很久没见过这般的乡野风光,实在不虚此行。
快到傍晚时分,夕阳也愿用西天更多的云霓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我们也在这时驱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