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假期很快,一晃儿就过去了。
这三天,天气还算给力。第一天,虽说没太阳,但好歹没下雨。后两天,早有霾、晚有风,但好歹有太阳。每一天,有不如意的地方,但也有可圈可点可心的一面。这便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所以,不必为失去错过而遗憾,也不必为未来而忧虑急躁,一切的一切尽力就好,淡然处之就好。
这三天,有杨小妞在,家里明显欢乐了不少。
新年添新衣。
第一天,三个人逛时尚中心。我买单,杨先生拎包,给家里每个人都买了新衣服。当然杨小妞的收获最多,乐得美滋滋的,她说这是惊喜。老父亲也高兴得很,嘴上说着自己衣服多着呢,不用买,新衣服试过后便直接穿上了身。杨先生平时节俭惯了,给他买啥总嫌贵,今天没听他的,看着合适就硬给买下了。虽然俩人的money从不分家,但今天形式上是从我这出去的,你还客气啥!母亲的国风款羽绒服真心好看,我琢磨着等空了再去给自己整一件。我被杨先生和小妞撺掇着,买了件玉石白的短款羽绒服。好看归好看,就是太不耐脏了, 配我这个粗人,有点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感觉。
和父母在一起。
逛街回来,直接去爸妈那里一起吃顿团圆饭,这也是杨小妞每次回来必备的流程。老人和孩子,是家庭的核心,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才是最真切最实在的幸福啊。
饭后聊天,母亲给我找来了红袜子。她说今年过年我和父亲都是本命年,上次去大润发给我和父亲都买了红袜子。网上买的红秋衣秋裤还没到货。以前在故乡时本命年还要扎红裤带,她嘴里叨咕着,说这里没有卖做裤带的红布……母亲是最讲究仪式感的人,年呀节呀的风俗于她是根深蒂固的,什么时候都不会忘。我则不在乎这些,年轻时常与母亲拧着来。现在,我倒愿意顺着她的心意来。毕竟,父母随我远离家乡,也是诸多不易呀。况且,母亲已经没有了母亲,而我已经快做了二十年母亲,很多不明白的不理解的,慢慢的也就释然了。
母亲念叨着,说今年过年我都四十九了,她是四十九那年来我这里的……
家常饭。
杨小妞这次回来,我们没有到外面吃饭。征询过意见,她说外面没什么想吃的。那咱就家里做,家常饭,最常情。
菜饭。料可足了,加了豆角、土豆、油麦菜、豌豆、腊肠,香喷喷的,味道堪比广式煲仔饭,一人两碗 。这是我家吃米饭最下货的方式。
发面油饼配炒菜。
第一次用自发粉,怕不保险,晚上睡前就和好面,放在床脚保温。早上一看发的正好。切点葱花,化点猪油,烙几个发面油饼,又软又香。想起杨小妞小的时候,朋友带她去必胜客吃披萨,回来问她披萨好吃吗,她说披萨还没有妈妈烙的饼好吃。那今天咱就烙个比披萨还好吃的葱油饼,找找你小时候的感觉。
雪菜冬笋。这也是杨小妞的最爱。她说学校食堂没这个菜。
炒青菜。这还是杨小妞的最爱,百吃不厌。
乱炖。先用高压锅熬一锅大骨头汤,倒到砂锅里,再加入土豆、粉条、平菇、豆腐、油豆腐、千张丝、火腿片、娃娃菜、生菜、青菜 香菜……各式各样的菜一锅炖,热乎乎、香喷喷,再蘸点海底捞的火锅料,这味道杠杠滴。三个人一大锅,做的米饭基本没吃……
临行装满箱。
今天下午杨小妞要返校。昨天拉着她一起出去买菜,让她顺便给自己买几样爱吃的小零食。杨先生嫌不够,今天收拾完,俩人又屁颠屁颠的出去,买了点水果和酸奶。一收拾,箱子又装满了。
送站。
下午两点五十家里出发,送小妞到JS南站坐车。三点五十的车,等杨小妞到寝室发信息报平安,已经是晚上八点零六了。
再过半个多月,杨小妞就放寒假了。每次临行都是一遍又一遍的嘱咐: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每次归来,都是无比的欢心:几点出发,什么时候到站,想吃点啥……
孩子大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了。所以,每一次离别和归来,都异常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