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幼儿园参加故事会,二宝的表现即使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她讲故事的时候,不但口吃伶俐,吐字清楚,而且情节丰富,逻辑性非常强。可是谁知道这个小家伙在3岁的时候,还分不清楚“哥哥”和“的的”呢。
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小宝贝最好来一打,然后一窝蜂的开始询问二宝在哪里上的口才班,平时怎么教的。其实我家二宝没有上过口才班,想要孩子成为故事小达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注意这几个方面就可以达到了。
1、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多跟孩子说话
美国两位人类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他们花费两年半的时间跟踪42个家庭,记录爸爸妈妈和孩子间的亲子对话。被调查的孩子都是1-2岁正在咿呀学语的幼儿。研究者发现父母跟孩子说的话越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越强,而且在未来的学习中成绩也越好。
我本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妈妈,平时并不喜欢闲聊,但因为这个试验,自从生了孩子,我变成了话唠。我会跟孩子说我在做什么,解释我做的每一件事情。比如:宝宝换尿布了,亲爱的你的裤子湿了。
我们都知道婴儿的语言能力有限,在刚出生的头几个月他除了哭和笑几乎是不发出声音的,但是她听得到,而且听得懂,所以我们把自己跟孩子有联系的事情,都告诉她,这就像是在给水池蓄水一样,当水池里有很多水的时候,一旦她掌握了语言能力,自然就可以表达了。
2、孩子可以说话的时候,让他多说话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是双向的,通过前期我们给孩子的蓄水池储存了很多水之后,就是为了有一天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所需,所想,所感。所以当他会说话的时候,我们就要控制自己代替孩子说话的欲望,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我一个闺蜜对自己的儿子照顾的超级周到,经常孩子还没有说完他就知道孩子要什么,甚至有些时候孩子还没有开口呢,她就把一切准备停当了。她细心的都快成了孩子肚子里的蛔虫了。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说话,想要什么的时候就指一指。闺蜜着急的不得了,带着孩子去儿童医院检查了好几次,都说孩子没有任何问题,但孩子就是不说话。
我建议她等孩子说完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很多时候可以故意理解错误,让孩子自己主动表达。在被自己妈妈憋了几次之后,孩子不再只是动手指指点点,而是开口说:“吃鸡蛋,喝水”了。
当我们给孩子照顾的太周到的时候,就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语言也是这样的。我们和孩子心有灵犀,孩子就会认为没有必要说了。可孩子什么都不去表达,到幼儿怎么怎么能适应的了呢?在家想什么别人给什么,但是在幼儿园不开口就什么都得不到,孩子岂不是会感觉困惑和痛苦!
虽然孩子说的很慢,甚至很多都说不清楚,但恰恰是说的机会越多,孩子越是愿意表达,也会表达的更好,谁不是通过练习变好的呢?
3、读书的时候帮助孩子理清楚故事的思路
跟孩子读书和讲故事,这几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事情,我们读书的时候并不是把这件事情通读过去就没事了。如果想让孩子未来可以逻辑清楚,我们就需要在读书的时候就帮孩子理清楚故事的思路。
在理清思路里面我会重点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这个人物有什么情绪感受,你觉得他开心吗?小兔子哭了?他感觉伤心?还是幸福?孩子小的时候往往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情绪说出来让孩子根据看到的情景来选择。
第二,帮助孩子建立描述事情的习惯:谁,在哪儿?干了什么?为什么?如果您有时间,不放对于一些复杂的故事跟孩子一起画画逻辑思维导图,这样可以更加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
不过这不是结束,当弄清楚了故事的思路之后,我们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讲一讲故事,或者大家一起来扮演这个故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能在别人面前讲一个好故事,是因为他自己曾经讲过很多次了。
我觉得孩子的语言发展无非就是概念和逻辑这两部分。我们通过读和说不停的给孩子灌输概念,孩子对概念这一部分的接受一般都没有任何问题,他们可以把苹果和现实的苹果联系起来的。也可以把饿的感觉和饿联系起来。我们说的越多,孩子的词汇量越大,这一点无需质疑。语言发育的差别多在逻辑方面,孩子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