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带下饭。——哦。
再给我用下你的洗面奶。——哦。
你一会儿下楼的时候顺便帮我打印一下资料。——哦。
Part1、你给寸,他进尺
前阵子朋友聚会,聊到“帮忙”的话题,话匣子一下打开,大家各自吐槽自己遇到的奇葩人事:同事每次都让我给他带饭,可我根本不顺便呀;室友每次都理所当然用我的洗面奶;出去购物,朋友让带东西,可每次都“忘了”给钱。如此等等。
小文更是指出有一次他借钱给朋友,到了还期,对方根本不提,又过了段时间,他无奈跟朋友委婉提起,没想到对方竟生气道:我又不是不还你,急什么,小气。
真让人瞠目。
这种种就像在说:你帮我,你应该。
许多人苦恼于这种帮忙,你拒绝吧,显得你不仁义;你答应吧,着实憋着自己。
更有甚者,以一种受害者心理与旁人相处,认为自己缺失的东西,就是他人、社会、不公的命运造成的,所以就要从外界与他人处索取。他们认为:你有,你就得分我;你可以做的事,就必须帮我,以此来达到心里的平衡。
当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样,交际也越来越多,帮忙似乎必不可少,而问题也逐渐曾多。我们从小就在学习互帮互助、友好相处。其实呢,一般的帮忙无可厚非,谁还没需要帮助的时候。但是以“帮忙”的名义绑架别人的生活以此来满足私心的做法就不能忍了。
他一次次无理要求,你一次次“大气”忍耐。他用心扮演着“坏人”,你吃力扮演着“好人”。终于,有一天,矛盾升级,你忍无可忍,提出异议,对方却倒打一耙:以前不也答应了吗?现在怎么这么小气?
气的你无语凝噎。
对方的行为固然过分,而“受害者”也需反思。反观自己,连自己的真实感受与需求都不正视,谈不上真正的“好”,你只是习惯扮演着“好人”的角色,维持着“好人”的虚荣。
Part2、抱歉,我不“好”
纵容式的帮忙,帮的不是忙,而是变相助长着对方占便宜的心理,降低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了解了很多受困于这种受“帮忙”绑架的人。发现一个普遍的共性:不懂拒绝,不好意思拒绝。觉得那样不好。
你总认为:这不好,那不好,你总是在所谓的“好”的驱使下一次次默认对方过分的做法。其实这“好”你也无法给它下个定义,你或许在意的是不想撕破脸皮的教养,是不想破坏的和谐。但要注意的是:“好”虽是褒义词,但它的定义却千千万,它也随着对象的不同而被有所选择的运用。所以不必执着于一个定义模糊的形容词,更不用和不尊重自己的人纠结于礼貌与教养。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总是纠结于“好”与“不好”,拒绝无能还自我安慰。
后来发觉,太在意别人口中的“好”,其实也是一种虚伪。
哲学上讲:矛盾是普盾的。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更何况复杂的生活。要学会直面并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式的求“好”。更何况,你所谓的“好”,还只是自己的臆想,在得好处的那一方看来,这只是你懦弱的表现,是他们得寸进尺的杀手锏。
若长期纵容,得好处的一方会形成一种惯性:你帮我那是应该的,你不帮我就是你的错。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有些孩子要求一得不到满足就胡闹是一样原因:他们的要求从来没有被拒绝过。
这就是可怕的惯性心理。
所以就有了:给我带下饭怎么了,你以前不是也带了吗?用下你洗面奶怎么了?我脸又不大;你帮我打印下资料会怎样吗?又不是不给你钱……
当然了,永远爱占人便宜的人,可能心里本身长满了自私的幼虫。依稀记得,一次英语考试要给收音机买电池,买完回来,同屋的来了句:你给我买了吗?我一脸懵圈,结果对方不满的来了句:顺便的事。
然而,问题的关键不是我能不能做,而是我要不要做、想不想做。决定权在我。更何况,对象是蛮不讲理的人。抱歉,我没有帮你的义务;抱歉,我不想顺这个便;抱歉,我不“好”。
Part3、拒绝 ,是原则的标尺
以前看过一句话:反正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很赞同:对方早已不尊重地侵占了你的生活,你还在不好意思,这只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泥潭不能自拔。
不要做别人口中的大众好人,要做有原则自己。
如果你认为对方随便用你东西侵犯了你的隐私,请明确地拒绝,表明你的界限;如果你认为对方占便宜式的“顺便”影响了你的正常工作,请清楚地说明你的“不顺便”;如果你认为对方长期的不尊重扰乱了你的生活,请及时反馈你的不满。是的,你需要反馈信息给对方,对方才能接收到,这是对自己、对交往规律的尊重。
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对方在你一味的同意中看不到你信息的反馈,或者在你一味的忍受中忽视你的感受,那自然没了尊重,失了底线。
别不好意思拒绝,你所谓的“好”只是助长了某些人的贪心与自我,助养了某些人的依赖与习惯,却换不来一丝一毫的尊重。他们占了便宜后说不定还嘲笑你的无下限呢。
拒绝或许使别人口中的你没那么“好”了,但你会感受到更多的尊重与轻松,会遇见更加真实的自己。
就从自己做起吧:学会拒绝,守好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便是在净化周围环境,这便是在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做贡献。
愿你不有意为难别人,也不被人有意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