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2020-02-28 11:39:38
上一篇《一文厘清四个突厥汗国的关系(一)——突厥汗国与东突厥汗国》里讲到,突厥汗国崛起于公元552年的南北朝时期,初代可汗为阿史那·土门。
之后,在隋朝的分化瓦解下,东西突厥在583年(隋开皇三年)分裂。
东突厥汗国在隋朝的军事打击下,一度覆灭归为隋属。但隋末乱局中,东突厥势力复起,并在唐初再次对中原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直至贞观四年(630年),被李靖挥师击灭,不复存在。
今天,我们来讲突厥势力的另外两个国家,西突厥汗国及后突厥汗国的兴衰之路。
一、西突厥汗国的日渐式微
583年(隋开皇三年),东西突厥分家后,西突厥汗国的第一任阿波可汗(前文中被沙钵略袭击,与达头可汗结盟的那位)很快就被送到隋都大兴城(长安)养老。
送他走的,恰恰是东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儿子莫何可汗。
阿波可汗被抓后,达头可汗续立,成了西突厥的第二任大汗。
作为一个强势的领袖,达头可汗率众攻入东突厥腹地,东突厥新任都蓝可汗被杀。但达头可汗也因为治军残暴,妄加抄掠,诱发属部铁勒叛乱而死。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突厥汗国都运行在起伏不定的曲线上。
强势时(如:射匮可汗、统叶护可汗),控弦者数十万,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
疆域外拓,东至金山(阿尔泰山),西至海(咸海),玉门关以西诸国尽数归属。
衰弱时(如:泥撅处罗可汗、莫贺咄可汗),则臣民多叛,属部背离,铁勒、薛延陀、葛逻禄、突骑施群起而攻,国家陷入分裂。
但不论强弱,西突厥的头号死敌从未改变,先是同宗兄弟东突厥,而后变为后突厥汗国。
由于西突厥地处西域,基本属于“远交”的范畴,因此隋唐与西突厥的关系尚好。
这也是隋唐史料中,西突厥出现的频次,远逊于吐谷浑的原因,因为位居青海的吐谷浑对隋唐威胁更大。
但西方是所有中原王朝战略发展的主轴,自汉武帝开始,“断匈奴左臂,张帝国臂掖”,就成了有雄心王朝的标配。
即便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西突厥处罗可汗曾亲赴长安,李渊降榻欢迎,与之同坐,封为归义郡王。
但等到李世民击垮东突厥后,西突厥便成了唐朝砧板上的肉。
但相比于以倾国之力,一击而亡东突厥不同,唐朝在西域建立统治的过程,堪称步步为营,结合政治、军事两手的组合拳。
唐朝在西域的战略结构
贞观四年(630),唐军于天山北麓置西伊州。贞观六年,去“西”字,称伊州(今新疆哈密)。
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置西(今新疆吐鲁番)、庭(今新疆吉木萨尔)二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贞观十六年(642年)九月,安西都护郭孝恪连续痛击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西突厥属部内乱,乙毗咄陆可汗部众离散,逃往吐火罗后被杀。西突厥属部遣使长安,请求废除旧汗,另立新汗,唐太宗随即册立乙毗射匮可汗。
贞观十八年(644年),讨焉耆国(今新疆焉耆)。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龟兹国(今新疆库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西突厥王族成员阿史那·贺鲁叛乱,自称沙钵罗可汗。
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千里奔袭,生擒阿史那·贺鲁,诛龟兹大将羯猎颠及其部党,置龟兹都督府。
苏定方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
一般来说,苏定方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标志着西突厥汗国的灭亡。
但阿史那·贺鲁之后,西突厥地区依然存有三个可汗:
由唐朝册封的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
由唐朝册封的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
不是唐朝册封,盘踞在双河(新疆博乐市南的博尔塔拉河)的真珠叶护可汗(乙毗咄陆可汗之子)。
从册封两可汗的名号可知,唐朝认为西突厥王嗣已断,因之才需要“继往绝”、“兴昔亡”。
三个可汗,两个是自己封的,剩下的自然是唯一目标。
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三月,兴昔亡可汗在唐军配合下,击杀真珠叶护可汗,西突厥从此完全被唐朝掌控。
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构架,耗时长达29年,期间明显可以看出,先剪羽翼,再动核心,由东向西、先北后南的大战略。
唐朝统治构架的建立过程,也是西突厥汗国日渐削弱,王室分崩的过程。
二、后突厥汗国的崛起与沉沦
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北方突厥部落保持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臣服。
但唐朝连年不断的对外征战,大量抽调东突厥青壮从军,让各部落的不满情绪渐渐累积,复国的思想渐渐开始滋生。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本隶属于单于都护府(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的突厥酋长,连续发生叛乱。
北部二十四州群起响应,蜂集数十万众,河东、河北诸道震动。
裴行俭的两次出征打击,虽重创突厥势力,但未能消除其复国的火种。
永淳元年(682年),阿史那·骨笃禄收敛部众,于漠北乌德鞯山(蒙古国杭爱山)设牙帐,黑沙城(内蒙古呼和浩特)设“南牙”(南庭),以其弟阿史那·默啜为“设”(也称“杀”,官名),咄悉匐为“叶护”(官名),重建了突厥政权。
《新唐书· 突厥传》: “骨咄禄,颉利族人也。……伏念败,乃啸亡散,保总材山,又治黑沙城,……乃自立为可汗。”
因其政权重建于东突厥故地,为别于东突厥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也称东突厥第二汗国)。
后突厥汗国崛起期间,恰逢李唐与武周的转轨期,唐朝内部政治斗争的云波诡谲,严重牵扯了对突厥势力的打击。
尤其是武则天为清洗亲唐旧臣,推动的酷吏政治,导致镇边名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或死或流。
一定程度上导致,突厥骑兵频频南下抄掠,定州(河北定县)、妫州(河北涿鹿)、蔚州(山西灵丘)、朔州(山西朔县)、代州(山西代县)、并州(山西太原)、岚州(山西岚县)、幽州(北京)、灵州(甘肃灵武)、原州(宁夏固原)、会州(甘肃靖远)屡遭血洗,兵火所及绵延千余里。
693年(长寿二年),阿史那·骨笃禄病卒,其子年幼,弟默啜自立为可汗。
默啜的继位,标志着后突厥汗国全盛时期的到来。
摆在武则天面前的是一个困难的抉择,默啜麾下的40余万骁骑,实际上已对北疆防御呈现碾压性优势。
如果只有北疆边患,对当时的唐朝来说,尚不足构成威胁。
即便在后突厥最嚣张之时,唐军依旧可战而胜之。
但武则天要面对的,还有东北方的契丹、西方的西突厥、西南方的吐蕃。
因此,武则天选择了力保河西走廊和西域,并不惜屡次调动唐军与吐蕃刚正面。
而对后突厥,则以尽量安抚的绥靖政策应对,先后册封默啜可汗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但可惜,武则天的政策并未奏效,默啜可汗甚至于698年(武周圣历元年),高举“奉唐伐周”的大旗,兴兵10余万,攻袭静难、平狄、清夷(津蓟县、山西代县、河北怀来东)等军,犯妫、檀(北京密云)等州,又取飞狐道(河北涞源)入河北,陷定州,围赵州(河北赵县)。
706年(神龙二年),再犯鸣沙(宁夏青铜峡丰安故城),掠原州(宁夏固原)、会州(甘肃靖远)等地,夺走陇右牧马一万多匹。
默啜可汗连续不断的袭扰,让唐朝君臣认识到绥靖政策,不足以应对后突厥的威胁。
中宗李显转而开始采用强硬政策,“下制绝其请婚,仍购募能斩获默啜者封国王,授诸卫大将军,赏物二千段”,并以张仁愿接任朔方道大总管。
张仁愿到任朔方后,一改之前消极防御的策略,力主增加战略防御纵深,积极申请唐军跨越黄河,在北岸构建具有攻击性的防御体系。
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趁默啜统帅全军向西域拓展之机,在黄河北岸连筑三座受降城,并向北设置烽候1800所,形成了一套足以隔绝突厥南侵的防御体系。
详见文章《以国为棋,一计打断后突厥的脊梁,名将张仁愿的受降城防御体系》
三受降城防御体系的建立,直接断绝了后突厥以战养战的经济来源,使其国内各部族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不过短短三年(711年),曾强势扣押武则天侄孙,叫嚣要“扶唐灭周”的默啜可汗便遣使请和,并改变披发左衽习俗,“襆头,衣紫衫,南向再拜,称臣”。
同时,为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南下受阻的默啜,被迫向西、向北攻掠。
这又导致,西域的突骑施、西突厥、葛逻禄,东北方的铁勒诸部、奚、契丹,再次投向唐朝寻求庇护。既加剧了后突厥汗国,分崩离析的进度,又促成了,以唐为首的反突厥联盟。
开元四年(716年),唐庭发布《命薛讷等与九姓铁勒共伐默啜制》,联合九姓铁勒南北夹击后突厥。
虽然,默啜在与九姓铁勒拔野古部交战中获胜,但班师途中,默啜恃胜轻归,被袭而死,传首长安。
默啜死后,后突厥顿时陷入政局动荡。
默啜之子虽继位可汗,但旋即被前可汗骨咄禄之子阙特勤绞杀。(骨咄禄与默啜为兄弟关系)
阙特勤将默啜诸子及亲信全部斩杀后,立其兄为毗伽可汗。
从毗伽可汗开始的后突厥汗国,再不复往日的强势岁月。由于无力缓解经济上的困局,突厥国内政局长期动荡。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毗伽可汗被大臣毒杀。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可汗被大臣斩杀。
其子初立,即被杀,其弟另立,也被杀。
再往后,则是权臣与可汗杀作一团,城头王旗变幻。
直到745年(天宝四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斩后突厥末代白眉可汗,传首长安请功。
回纥汗国取而代之,成了唐朝北方草原的霸主,跃马弯弓百余年的突厥,则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