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朋友
本节作者就“师生何必成为朋友”展开讨论,部分教育者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始终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各自出现,而不应该假借朋友的名义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来说未必起到相应的作用。这一观点是现实情况中常见的观点之一,好似没有任何问题,确实如持反对意见的教育者一样,“朋友”这一词语是不应该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但是如果片面的认识师生之间的友谊,也将会让教师错失一个好的教育方法的借鉴。
作者认为朋友就是彼此信任而有友谊的人,师生朋友就是师生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充满真情实感的朋友。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师生之间建立友谊,从而在平等关系中找到情感的输送,在爱的前提下展开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铺垫是重点,因为爱是教育的辅助也是教育的推动器,只有真情实感才能被学生坦然且真诚的接受,教育的各项研究才有用武之地。
如果没有减少任何一个建立友谊的环节,那学生会更加认可教师这个朋友。而作为教师来说,对学生的情感输送,我们不仅要真诚以待还要主动寻找机会走进学生的世界,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真正的友谊。在上班以来,我常常见到这样的师生关系,老师在教学中严谨、严肃、严厉,而在学生相处中又充满爱心、耐心、细心,学生对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精神敬佩不已,又能在私下抱着老师撒娇、说悄悄话,这样的师生模式我既羡慕又欣赏。同时也渐渐总结出一个道理,学生虽是受教育者,但每个孩子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感受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果老师能够给予有“温度”的反馈,学生会很希望与老师成为朋友。
作者在书中提到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情况,“科学已经统治了教育,而教育在科学化的进程中已经失落——因为‘人’已经不复存在。”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是人文性,科学的发展使教育充满理性色彩,机械化的倾向严重,恰恰缺乏人文色彩,学生也最需要来自人文的情感关怀。如果教师能够诚心与学生成为朋友,我想教育的目的往往就会在不经意间轻易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