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员那尔那茜的名字频繁出现在热搜上,但这次不是因为新剧,而是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激烈争论。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她在多年前的一档播客里自曝,自己当年是通过内蒙古的“定向委培”政策进入上海戏剧学院的。
毕业后本该回内蒙古工作,结果却去了挪威留学,回国后还当上了上戏的助教,最后顺利进入娱乐圈。
这段旧事被网友翻出来后,舆论瞬间炸了。
凭什么有人能既享受政策红利,又不用承担义务?
6月13日,有记者向内蒙古教育厅发信询问此事,得到的回复是“已转办至相关处室”。
一周后,教育厅再次回应:正在调查,结果会统一公布。
可问题是,调查需要多久?真相会不会被“冷处理”?毕竟,那尔那茜至今沉默,央视却已经悄悄删掉了她的高考祝福视频,新片《镖人》也抹去了她的名字。
这种“默契”的切割,让人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其实,公众的愤怒并不难理解。
定向委培政策本是为了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学生享受降分录取、毕业包分配的优待,代价是必须回原籍服务一定年限。
可那尔那茜呢?她高中在北京名校十一学校就读,高考却以内蒙古生源身份低分考入上戏,毕业后不仅没履约,还潇洒地出国留学,回国后甚至直接进了上戏当老师。
更讽刺的是,上戏官方一边否认她是“助教”,一边又被扒出2016年的官网报道里明确写着她是“表演课老师”。
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很难不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猫腻。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网友爆料称,内蒙古的定向委培政策历史上只实施过两次。
1982年那届学员是那尔那茜的母亲,2008年那届就是她本人。
如果属实,这就不是简单的“钻空子”,而是赤裸裸的“世袭特权”。
再加上她父亲被传是央视员工,母亲又是早年的委培生,整个事件瞬间从“个人违约”升级成了“家族式资源垄断”。
难怪网友嘲讽她是“内蒙格格”,骂她“吃政策饭,砸公平锅”。
当然,目前官方调查尚未定论,我们不能轻易给那尔那茜“定罪”。
但她的态度却让舆论火上浇油,风波发酵后,她照常宣传新剧《长安的荔枝》,对质疑视若无睹。
对比普通委培生违约后要面临的赔偿、信用污点甚至职业限制,她的“逍遥法外”显得格外刺眼。
这种“沉默的傲慢”,恰恰是公众最反感的地方:如果规则对某些人形同虚设,那教育公平还有什么意义?
这场风波早已超出娱乐八卦的范畴,它戳中的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公正?政策漏洞是否成了权贵的跳板?
当寒门学子还在为高考拼命时,是否有人靠着“定制通道”轻松上岸?
这些疑问,不能只靠一纸调查通报敷衍了事。
教育厅的回应是第一步,但公众要的是彻查,是追责,是堵住漏洞,而不是又一个“烂尾新闻”。
说到底,那尔那茜事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特权与公平的博弈。
如果连教育这条最该干净的底线都能被钻营,社会的信任还剩下多少?
我们等待的不仅是一个明星的“人设崩塌”,更是一个答案:在这个时代,公平究竟是一句口号,还是一条谁都不能逾越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