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那些巴适之上的“小小”震撼

人们常常说成都是个巴适的地方,我的前几次成都行都是匆忙的停留,于是来一次专程的成都之旅。坐在朝西靠窗的座位,如期看到了云海落日,可惜机龄太老,窗玻璃跟我作对,自然之美只能雾里看花,但不妨碍心里惊呼370元的淡季机票值麻啦。夜色中降落在华灯初上的天府机场,一晃距离上次来成都已是六年,时间过得真快。

天一亮走路去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映入眼帘的是法国梧桐和竹林浓荫长在一起,遮蔽在鹤鸣的百年招牌上方;走进去眼前是竹椅清茶,耳边是人声鼎沸;堂倌的长嘴壶茶艺和手艺人的采耳,你吵你的我做我的;舞台上说书之后立刻锣鼓响起变脸喷火。。。。。。每一步的组合都在视觉上听觉上带来小小的冲击。我惊讶于它能同时容纳清雅和热闹、休闲和社交、日常和精彩,是传统非遗文化,更是很多人的生计,一时间来不及消化。

穿过摩肩接踵的人群,我找了个清净一点的地方坐下来,点了一杯茶,看了一场表演,每一次变脸我都想惊呼鼓掌,但一看周围人群都是习以为常的样子就吞下了。台上彩妆挥袖,周围川音绕耳,鸽子在舞台的屋顶上散步,然后飞进林子里,这一刻又体验到了那种无论你在何方,时间都不紧不慢的日常感。舌尖的清香和市井的喧闹交织,不知哪里飘来豆花和花椒味儿,在这座“氤氲中一壶清茶半日浮生”的城市,人们就这样拉长了时间。

人在成都,点开赵雷的《成都》听听,歌里有个玉林路,顺路去看看。不看则已,一看真是个有意思的地方。玉林路其实是一片有年头的街区,沿着芳草街走去玉林西路、玉林东路、玉林五巷,沿路便利店、水果摊、邻里中心、学校都是几步之遥,穿着校服的学生骑着自行车从身边飞驰而过。从老妈蹄花到肉夹馍到重庆小面到红豆双皮奶,各种小吃多得可以一个月不重样。令我莞尔的是菜市场那条巷子像是七八十年代工人新村的社区,杂货店和酒吧挨在一起,旁边一个改建的咖啡屋,小小的外卖窗口斜插一支简朴的花,菜市场收摊的摊主们喧哗着推着车子从它面前经过。不按常理出牌又毫不违和,各得其所,你不止是走在一个生活便利的居民区,还感到了成都人民是烟火日子和文艺审美一样不落的好手。火锅我要吃,麻将我要打,酒馆我要格调,修锁修电瓶车我要它在隔壁,谁能拒绝这样热气腾腾的生活环境呢。这种“有何不可呢”的坦荡气概,正好借为混沌当下的解药,返璞归真回到最舒服的姿势。

和很多地方不同,成都是有夜市生活的地方。因为我不能吃辣,就只能走走看看。走到沙子堰步行街,路灯旁的花树和成都植物园的樱花同一品种,它们的诗意就这样慷慨地出现在摊档旁,和市井街头融在一起。走在这样一个成都春天的傍晚,七点半的湛蓝天色映衬着摊前的小灯串,各色可爱的小手工品琳琅满目,年轻的面孔们在身边飘过。年轻真好呀,真希望时光倒流。

英文的“hot”既可以“热”也可以“辣”,和中文的“热辣”异曲同工,正是我短暂的停留对成都的印象——热气腾腾的生活和麻辣的滋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都人说话像唱歌一样,你听它软绵绵,但有一种又韧又酣畅的东西在他们性子里,像川西平原上的岷江支流一样自由流淌,怎么舒服怎么来,没有什么不可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