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孤独的释义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首先,并非客观状态,这个解释显得不妥。客观就是在别人的视角里,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一群人在一起嬉笑打闹,突然有一个陌生人从旁边走过,人群中每个人都会在心里暗叹:“他看起很孤独。”这里的看起来很孤独,就是一种客观状态,不用去考虑路人是否真的孤独,在别人的视角里他就是很孤独。
当然,词典的释义里用了分号符,所以姑且认为释义所指的只是其中一种意思。但是,第二个解释就更加让人费解了,“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这几个字必将如同钢针一样刺在很多人的心里。在如今这个时代,孤独早已经不是被逼无奈下的抉择,更不是违背个人意愿而被人强加在身上的遭遇,这些情况自然存在,但不能以偏概全了。尤其是在年轻的群体中,孤独往往是个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很多人选择之后依旧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
一个著名男演员说过,在他的心里坚信一个公式:两个人的幸福大于一个人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大于一个人的不幸福,一个人的不幸福大于两个人的不幸福。通俗地说,如果和一个合适的人在一起,那样的生活一定比一个人要幸福,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得很快乐,是一定比自己一个人过得郁郁寡欢要好很多,而一个人郁郁寡欢要比两个不合适的人天天吵架要好。据我所知,那个男演员没有结婚,一直保持快乐的单身生活。
因此,孤独这个词就不应该被绑定在消极的状态之上。而且很多名人都曾经阐述过孤独的含义,相比词典上冰冷的释义,我觉得更符合人的思维,也更接近孤独的本意。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境界,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想必说这句话的人非常喜欢孤独的感觉,而且孤独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什么困扰,甚至大的灾难。暂且不说孤独是不是有那么崇高的地位,起码不应该被当做消极的态度对待。如果有人把一种食物奉若神明,对它极尽赞美之词,而且没有被强迫撒谎说这些话,那么我有理由不把这种食物当做垃圾,即使它没有别人形容得那么好,我相信它起码是能吃的。
很多网络词汇真的是颠覆人的认知,歪曲人的三观,比如现在流行一个网络词叫“社恐”,虽然不至于歪曲三观,但我觉得完全失去了词汇应有的公信力。如果一个词是贬义的,那么没有问题,如果一个词本身的认知就是错误的,还被广泛使用就值得深思了。
在我看来,有一群孩子喜欢清静,相比其他人,他们拥有特殊的人际关系,拥有情投意合的朋友,但不喜欢随便交朋友。没有想成为朋友的人时,他们宁愿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想自己的事情。把他们定义为社恐,就等于把他们定义为害怕社交的懦夫,而忽略了他们的行为只是他们的喜好的投射,他们喜欢的就是享受那一片宁静。
有人享受社交,有人享受孤独,社交不是贬义的,孤独也不该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