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一不小心就会被一些“神言论”霸屏,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些让人爱喝的“鸡汤”最大的共同点是,以情绪发泄代替理性思考。看完后,一扫胸中憋闷之气,然而,脑子却该胀气缺氧了。现在,容我来扒一扒。
老实人为什么不招人喜欢,因为不够虚伪,嘴不甜,不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话,不喜欢哄别人开心,总是直来直去。慢慢的发现,有一颗好心,不如有一张好嘴,因为好心永远比不过好嘴!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都喜欢虚的、假的,不喜欢真诚的、实在的,谁虚伪谁是高人、也是高手,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装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这段话反复刷屏,男女都爱转发。当然,喜爱转发的人大抵是以“老实人”自居的。什么是老实人?摈除几个道德标签,老实人的特点是不会说话,不愿让他人开心,总是直来直去,难免常使人难堪。换言之,就是误将莽撞当直爽,讲话没艺术,不顾及他人感受,还可以振振有词。因不愿承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挫败,然后占据道德制高点,自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斥责世人皆目光短浅,看不清他这股“俗世清泉”。
殊不知,义愤填膺之下,充斥着逻辑矛盾。用专业术语来讲,即非理性思维,应该通过认知疗法加以矫正。阿伦.贝克总结出了七种认知歪曲,即主观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和缩小、个性化、贴标签和错帖标签、极端思维。(具体知识大家可以自行普及)这碗“神鸡汤”几乎占全了。
比如,“一颗好心永远比不过一张好嘴”,带着极大的挫败感,夸大后果,属于典型的“主观推断”。同时,“有一颗好心,远不如一张好嘴”这种感受大概源于某几次偶然事件,却能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这是典型的“过度概括”。另外,还由此得出“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都喜欢虚的、假的,不喜欢真诚的、实在的……”这种推论,用全或无,非白即黑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再典型不过的“极端思维”。这种结论,仅根据对一个事件的某一面的了解就形成结论,甚至直接省略整体背景,完全是为了逃避自己人际交往的失败而进行“选择性概括”,对事实进行“夸大”。短短一段话,能把认知歪曲演绎到这种程度,直接能拿来当“认知治疗”的典型案例,也实在让人叹服。
然而,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呢?大抵,它实在很擅长蛊惑人心。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际交往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很多人的难题。每日与人打交道,若总处理不好各方面关系,实在很让人焦虑,也让人挫败和无助,这会让我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若能将这种挫败感投射出去,把责任推给别人,便可以心安理得了。这背后的逻辑是,我不讨人喜欢,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是你们不够好——你们喜欢虚伪做作、口蜜腹剑的小人,而我是一个君子。除了摆脱挫败感,还能在“人品”上扳回一局。这种诱惑实在太大,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
煮出这碗“毒鸡汤”的人不可谓不高明,他擅长抓住人性弱点,加以误导。而且,通过一段似是而非的话语来重新定义“老实人”,保留“老实人”的优点(比如直爽、磊落),又将自身无力改变的缺点(比如低情商)加到老实人身上,煮了一锅“大杂烩”,所以,顺带连“低情商”也跟着红星闪闪放光芒了。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人,便自然而然地给自己贴上“老实人”的标签,不再自我反省,转而去感叹世风败坏,人心不古。心里是舒服了,但是情商还是那么让人捉急。此碗鸡汤,不可谓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