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三品主要讲述了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
上一品弟子须菩提向佛陀提问: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开示须菩提:“各位菩萨,你们应当这样降服自己的妄念心。所有众生类,如卵生,鸟类、爬虫类,若胎生,哺乳动物,若湿生,鱼类,蚊虫类,若化生,梵语的化生意思是本无有,突生的意思,无所依托,借业力出现,比如天界、地狱中的一切都是化生。若有色,若无色,有色身的,没有色身的,若有想,若无相,存念的,一念不存的。若非有想,非无相。
这里我想先说一下佛经中的“三界”,这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欲界指的是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包括对爱情、美食、财富等都有欲望;色界指的是去享受这些物质所产生的愉悦,感官愉悦、精神愉悦等;无色界指的是纯粹的精神生活境界,在这个界里有一处空定,也是禅定要修行之处,叫“非有想非无想”定,也就是存念,但是看不出存念。这一切众生之类,佛陀都会帮助他们消除无明,开智慧,得解脱。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是佛陀的境界,有余涅槃是罗汉的境界,也就是自了汉,我只要自己解脱就好了,我不去管其他人能不能解脱,而菩萨和佛不仅自己解脱,还要发慈悲心,回到世间去解脱广大众生。
佛陀去解脱这些无量众生,但是其实众生并没有被解脱,也就是佛陀并没有去解脱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佛陀觉得是他自己去解脱了这些众生,那他就是还存有一丝心念,有“我”,也就是还“有住”,有住就是还没有彻底降服妄念心。须菩提,如果菩萨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还不是菩萨。这四相的意思就是有“我”的意识、“他人的意识”、“众生的意识”和“长寿高龄的意识”。这四相都是分别相,菩萨心里“无住”、“无相”,做到了这些,才是真得了法门。佛陀要传授智慧给菩萨们,但是又说自己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万法皆空”。
这一段也常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僧道对想去人间历练一遭的石头说的话——“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之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里的空,并不是虚无,而是“缘起,性空”,明白了大乘的这个宗旨,才能正确的修行。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四品讲的修行大乘的法门,也就是无住,没有执念。
佛陀接着说:须菩提,菩萨修法应当不住于布施。也就是说,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布施。我这里举个例子,好比你看到了一朵漂亮的花,听到了小鸟动人的歌喉,闻到了花香,尝到了蜂蜜,触摸到了柔软的物体,联想起往事等,这些都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不能留恋和执着于这些东西,要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能住相。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菩萨能够做到不住相来布施,他就会得到不可思量大的福德。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你可以想象得出东方虚空的大小吗?不能,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你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的布施也是一个道理啊,如果菩萨能够做到不住于相去布施广大众生,那他所得到的福德也就一样的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当按照我传授的这些法门来安住其心。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五品讲述的是真理所在。
佛陀说: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你觉得你看到了我的身相,就可以看到如来的真实义了吗?不能,世尊。不能以身相去看到如来真实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的身相。佛陀告诉须菩提,所有的相,都是虚妄。如果见到所有的相都都是虚幻的相,那你就见到了如来本身。
我自己阅读第五品的时候,经常会联想到宋代禅宗大师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它的意思是起初只看到一切物的表相,觉得这就是物体本身;进行思考后,觉得它的本质并非如此,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迷惑或局限于外在的这个表象;彻悟后,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象无形,一切终归自然。
都说佛法高深莫测,经文如浩瀚汪洋,真实义说不尽、道不全,我也把它当成是一种虚妄的相,如果你被他人口中所形容的佛法吓住了,退却了,那也是住相的表现。如果机缘到了,从最根本的法门去入手,去了解佛陀口中的妙行、如来,让佛法的种子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他成为你生活中的智慧,助你解脱于执着苦,求不得苦,这个时候,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佛法的不可思议之处,但是,最后还需记得,佛法也是空的,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很早以前我说过一句话:参佛,最重要的不是皈依,不是跪拜,不是念咒,不是出世,而是开智慧。愿我们都不因五蕴而苦,不受六尘所害。知恩德,山水转,人心善,花常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