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作为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但是,实际上却很少有人去这样做。
不应用“以柔克刚”的方法,主要原因有两个:
1.认知不够,不懂其重要性。2.没有方法,不知如何应用。
据传老子之师,曾用舌、齿的存亡向老子展示“柔”能长久的道理,老子的“贵柔”之道得益于常枞。
《文子·上德篇》记载:
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
老子曾经跟常枞学得和悟出什么“道”呢?那就是保持柔弱的生存之道。
据说,有一次常枞病重了,年轻的老子前去探望他。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268ea-1629361222633)]
好学的老子不放过任何一个求学的机会,他对常枞说:“先生病得如此重,有什么可以告诉弟子的吗?”
常枞看到老子如此虚心好学,很开心:“就是你不问,我也要说了。”
常枞对老子说:“经过故乡要下车,你记住了吗?”
老子回答:“经过故乡下车,就是要我们不忘旧。”
常枞说:“对呀。”又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你懂吗?”
老子回答:“看到乔木迎上去,就是让我们要够老。”
常枞说:“是这样的。”
然后,常枞又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
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当然还在。”
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笑了:“早就没有了。”
常枞紧接着问老子:“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老子回答:“那舌头之所以存在,是不是因为它很柔软得以生存?牙齿不存在,是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从而丧失?”
常枞听了老子的回答,非常满意地说:“回答得太好了!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尽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告诉你的呢?”
常枞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老子明白了“舌存齿亡”的道理,“齿坚于舌而先蔽,舌柔于齿而常存”。后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样的感悟。
婴儿全身柔软,所以从小爬来爬去,摔多少跤,也不会摔坏,而老人全身僵硬,稍稍跌一下可能盆骨就碎了,因为他们的身体没有了柔性。而且人死后,身体也会变得僵硬。
都说“疾风知劲草”,劲草是柔软的,但生命力顽强;“摧枯拉朽”是说枯草朽木很坚硬,但很容易被摧毁。
这些是大自然告诉我们,柔弱的重要性。
《道德经》说: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之列,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之列。
人们常说“红颜祸水”,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红颜”能够制造祸患?
别忘了,红颜的另一半可都是刚毅的男人,甚至是铮铮铁骨的英雄。
自古红颜祸水者,都是娇媚百态、柔情似水的美女。
因为女人的“柔”可以虏获男人的“刚”。
我们与人打交道,往往会采用“先礼后兵”的方式。
“礼”其实就是一种“柔”的手段。
现在明白了“柔”的重要性。
有的人看完会想,那我一会无论什么事都用“柔”的思维吧。
每个人的认知不同,能力不同,如果把一个方法应用于全部情况,那也是不对的。
任何知识都有其边界。
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柔”的作用,但不能把“柔”当成唯一的方法。
我们应该“刚柔并济”。
《道德经》:
一体分二相,二相为阴阳。
“柔”和“刚”就是阴阳二相。
为什么我们要着重强调“柔”?
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都是以“刚”的思维,“刚”的行为去做事,这就容易造成阴阳失衡,“柔”是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我们着重强调“柔”,并不是说“刚”是错的。
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柔而刚,韧也。刚有泰山压不弯的脊梁,柔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和功效。刚太过则易生暴虐,柔太过则显得卑弱。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则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