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查房后的故事

今天是周一,六点半我起来了,孩子起床需要加油哦,按点送孩子去学校后,来到工作的地方。

    首先查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血糖较前稍稳定,仍有低热,伴乏力,血钾又下来了,患者感染仍较重,决定今日补钾后明日手术,期待患者平安顺遂!

    又查看了91岁的婆婆,婆婆虽然听力严重减退,但精气神还是杠杠的,微笑也有了,急性胆囊炎较前好转,都要求出院了,明天跟她安排。

      下一个是81岁的老爷子,乙状结肠癌术后,还是说话声音嘶哑,主任考虑环杓关节脱位,我是第一次见,今日请耳鼻喉科会诊查明病因,老爷子觉着自己好了,吵着要出院了。

        还有一个直肠肿瘤的阿姨,能扛着一桶水步行上六楼,发现肿瘤9个月,中药治疗一段时间,肿瘤仍在生长,才同意手术治疗。继续优质蛋白,少渣饮食,给予石蜡油口服,进行术前的肠道准备工作,明日完善增强CT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多给阿姨心理上的鼓励和安慰!


    看到最近管床的阿姨,大叔,大爷,婆婆们让我记起古汉语中对年龄的描述是很讲究的。

      在古汉语中,对年龄的描述颇为讲究,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以下是一些描写年龄的古语,涵盖了从婴儿到老年各个阶段:

初度:指始生之时,即出生之日。出自屈原的《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世也将生日称为“初度”。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因此称为“赤子”。

襁褓: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出自《红楼梦》:“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

龆龀(tiáo chèn):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垂髫(tiáo):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称为“垂髫”。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黄口: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金钗之年:指女子十二岁。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舞勺之年: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周岁结发,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志学之年:指十五岁。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因此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六十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十岁被称为一个甲子,即六十年为一个周期。

耳顺:六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古稀:七十岁。杜甫有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指非常高龄的老人,通常是指八十岁以上。这个词体现了对长者的尊敬和敬畏。

喜寿:七十七岁。因“喜”字的草书形似七十七,故称。

米寿:八十八岁。因“米”字拆开来是“八十八”,故称。

白寿:九十九岁。因“百”字少一横为“白”字,故称。

这些古语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更蕴含了古人对生命历程的理解和感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