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走在路上。一刻不停。我努力在身边掠过的剪影里,留下什么。比如,留下我自己。可是身边淌过的许多时间的支流。都把曾经的自己,细碎的淹没了。
读这本《少女与霓裳》,就像喝白开水,书中的文字像透明的水一般安安静静,轻震,便生波澜,读起来就像喝水下去一般,一口一口,平淡无味,却十分耐喝,就像甘霖入口,舒适温和。
我很喜欢这种文字,可能是我阅读的偏爱,淡淡的文字一直像是我无法抗拒的那一杯温开水,止渴生津。
我读书,遇到耐读的词句,喜欢勾画出来,拍成照片发给几个朋友共同分享,《想去远方的人都有故事》是我勾画和分享最多的一篇文章。不知你们有没有过,那种迫切的,想要离开此地,逃往远方的欲望。未知的远方有无穷的魔力,单单一个地名,或者在不知名杂志读到过的几句简介,几张照片,就足够你在脑海里钩织出一个世外桃源,去想象中的远方就像穿越神游的虫洞,一瞬超越时空,到心向往之的川流大地,霓虹街角,自由之国,放纵当下的束缚,褪去世俗的牢笼,找到内心深处那个无拘无束,自在来去的神仙。
作者描述中想去的远方,是一个高三的孩子高考后报名的大学,即使没有走的太远,总是离开了曾经的小县城,离开了繁琐无奈的世俗关系,走进了无拘无束的另一座象牙塔,走到了陌生的城市,努力生活,努力工作,不让父母操心,一个人慢慢的在陌生城市扎下根来,做着自己说不上多爱的编辑工作,用自己热爱的文字,养活自己。作者简洁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也才29岁,一个青春年华正走向成熟绽放的优雅年纪,一个在远方静静沉淀自我,找到方向的年纪,她很细心,也很敏感,对生活的脉络,摸得一清二楚。从远方回来的那一刻,是与过去的自我告别,童年的痕迹随着城市更新建设慢慢被拆毁,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曾经,她的秘密花园,她的疗伤圣地,她的故乡慢慢变成了她成年后的远方,变成了她又一个梦中萦绕却永远也回不去的精神院落。
我的网名,起做“那川”。我高考后的经历,和作者很像,只一味求远,就想着身在此地,心在彼岸,选一处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名正言顺的出发,才不负韶华。我很任性,只凭着天龙八部,就大笔一挥,跑去了三千多公里外的云南大理。记得录取结果出来的那天,爷爷拿出地图,用放大镜仔仔细细的寻找大理两个字,研究地势,告诉我大理在滇西高原,远的厉害,但是他很高兴,全家人都替我高兴,每个人都说,真好,读大学就是要这样,出去看看不一样的世俗风景。
我的确如愿去了远方,我的远方具象化了,所以大理变成了我第二个故乡,我的远方,不知不觉,又变成了虚无缥缈的那川。
我想,这印证了一个少女开始成熟的内心,对待人生的前路迷茫不知所措,我的远方,是我未知的人生,是我终其一生不断追寻的,变幻的自我。
我想在时间里留下什么。
就像作者,在她的时间里留下了一本书,一些文字,几番感悟,百十种自我,千万缕思绪。
我人生路边掠过的时间剪影里,应该有我的迷茫,疑惑,未知,还有我的快意,悲起,哀落。
我如何成为我?
因为我把过去许许多多个自己堆叠起来,又把现在的自己慢慢揉碎了撒在时间里。
我仿佛,被细碎的时间淹没了。
但是,我行走在时间里,在去远方的路上,一直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