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很多名胜古迹,都有一些神奇的民间传说,比如杭州西湖的白娘子与许仙;包头市达茂联合旗百灵庙镇女儿山的仙女;呼和浩特市白塔的金鸡等等。民间传说一般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一个地区民间文化的精华。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名胜古迹的第一印象,首先是通过民间传说了解的,这就使这些名胜古迹更增加了令人神往的魅力。民间传说不仅有值得重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文化意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就有很多的民间传说,除了说王昭君是天上仙女下凡的外,另一个关于昭君墓能借出办事宴的家俱的传说,已经鲜为人知了。
过去,由于生活条件不好,人们在举办诸如婚丧嫁娶、给孩子十二岁“圆锁”(也称“圆生”或“圆庆”)宴会时,所使用的炕桌、条盘、盘、碗、筷子、茶壶、酒壶、酒盅等“家俱”,都要从本村左邻右舍去“周借”。需要借用的这类家俱比如炕桌、条盘等相对量少,也容易辨认,就不需要专门做记号;筷子不值多少钱,就记住从谁家借了多少双,到时候也不用分辨,直接数好后还给人家就行了;像盘、碗等需要借用的量较多,除了记住各家借了多少个之外,还要做记号。比如小编小时候村里做“事宴”借用家俱时,就在碗、盘底部贴上一块医用白胶布,上面用“油笔”(圆珠笔)写上主人家的名字,比如张三、李四等,用完以后按名字归还。所以那时候办事宴还是很不方便的。
每当村里办事宴的时候,我爷爷就会讲昭君坟能借出家俱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在佟靖仁先生编著的《呼和浩特满族民间故事选》里面也有记载。
在呼市及周边地区,人们习惯称昭君墓为“昭君坟”,称昭君为“昭君娘娘”。清朝时,昭君坟一带地广人稀,昭君坟周围的人们办事宴时,据传说,都要去昭君坟去“借家俱”。昭君娘娘生前为了民族团结,人民免遭涂炭,毅然出塞和亲,致力于汉匈友好,仙逝后也要为她墓园旁的人民提供方便。
过去,昭君坟的南坡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供有佛像,亭子下有一个很深的石洞。坟前排列着石狮、石虎、石马、石人各一对,附近还有一株大柳树,枝繁叶茂,像一条巨龙横卧,柳树的树头朝向东南方,也就是昭君故乡的方向。
据传说,当时要办事宴的人到昭君坟借家俱前,先到昭君坟前亭子里摆上“供献”(供品),敬上香,跪下说明自己是哪个村子的,名字叫什么,要在什么时间做事宴,需要借用家俱的种类和数量,并承诺用完后洗刷干净原物归还,然后在石洞前留下盛放家俱的笸箩,就扭头回家了。
到第二天大早晨,借家俱的人就套上车,去昭君坟去拉家俱了。到了之后,昭君娘娘就会把家俱按所求种类和数量都摆放在笸箩里面了。据说,借出的家俱都是当时宫廷所用。因此在土默川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昭君坟的家俱——全是老古董。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尽管昭君娘娘为了人们的方便,借给人们家俱,可是有些人却贪图便宜,借了不还,慢慢地昭君坟就再也借不出家俱来了。
昭君墓的民间传说,从一方面反映了土默川人民对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昭君的怀念,对贪得无厌、没有诚信的人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