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怎么读才能最大地吸收其中知识?

在我刚有读书习惯的那会儿,我刷知乎时首页有个问题进入我的眼帘:既然书里的东西都会忘掉,那么读书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很明显太非黑即白了,而且我很确定书里只要有那么一两句对自己生活有巨大帮助的话就够了,并不需要把书里的内容都记住:忘就忘了呗

但我们读书,肯定是不希望在花时间强压着自己去读书后却把读到的东西都忘了,读了很多书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的

那么,到底该怎么读书呢?怎么读,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因为读书而产生最大程度的正向改变呢?

《认知觉醒》给了我答案

不得不说,《认知觉醒》这本书真得是有不少特别有用的方法论:就连读书方法都有!

这本书告诉我们,单纯地读书、最后吸收的东西是比较少的,因为读到的东西、是作者的,和我们的生活往往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如果想要读出些名堂来,就必须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的经历和想法结合,形成自己的、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仅此一份的感悟——只有这样,你才能将书中的知识最大化地吸收


这么说有点复杂、不太好懂,那我举个例子吧

你有没有在追剧或看电影时刷到一个片段,发现它和自己曾经的某个经历极为相似,于是再也忘不掉、多年以后仍对那个片段记忆犹新?

那就是别人的东西(他人的影视创作)和你的东西(你的记忆)的“连结点”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只有产生了“连结”、将新旧知识连结起来,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而且,知识这种无形的东西不像有形的东西、它是有无限可能性的

它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瓜得瓜,而是科幻电影中的种豆得瓜

当你把书中的知识、也就是别人传递给你的新知识和你脑中的旧知识以你自己的方式去连结、也就是拥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写点读后感——也可能不是读后感那么长又复杂的东西,只要是一些感想就好

你就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对于书本知识的吸收

这个次数越多,你对于书中知识的理解也越多且越深,并且更加难以忘掉书中的知识——就不存在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既然书里的东西都会忘掉,那么读书有什么用?

我还记得寒假读到《认知觉醒》的这些话后,我便有了边读书边写感悟的习惯

我爸看我边读电子书边敲键盘,比较不理解、问我在干嘛

我说我在写感想

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李笑来就说自己在学会盲打后便在读书时各种写感想——因为方便

《向上生长》的作者九边也是,他强迫自己工作后每天都翻两页书、并把自己的感想发在微博上,因此获得了特别大的成长进步以及上万的粉丝

而且我发现写感想这个事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想明白了、但写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其实想得不够明白,甚至很多时候你的逻辑都是混乱错误的

但当你挣扎着克服面对自己错误思想时的羞愧感,并努力将正确的逻辑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之时,你会发现你又想清楚了一点

而人生的清晰度和幸福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清晰的认知堆砌起来的


我们上面说到,只要在纸质书的空白处或者电子书的批注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就行,但如果能够写下读后感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因为这是最高级的学习方式:费曼学习法

费曼是上个世纪的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所谓的费曼学习法非常之简单,就一句话:以教为学

写读后感这件事其实就是一种教学过程,只不过它不同于传统的面授,而是通过互联网、和世界各地的人们相互交流——但这也是教的一种

我的研究生导师是浙大的博士,他每周都要开一次组会,他说组会是对我们好、让我们对自己每周做的事情有个总结,看到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他说:“做了事情却没有个总结,就像读书却不写读后感:事情做了,却看不到成果


除此之外,写读后感能够让自己对书中的一些关键节点更加清晰、理解更为透彻

而且写作这件事,又能让自己头脑更加清醒,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客观且理性

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这也是我现在开始针对《认知觉醒》里各种方法论写读后感的原因:能够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并执行作者的观点,而且能够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对人生特别有帮助的方法论

何乐而不为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