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史家一般阅读》笔记
导论
这是一本教导如何思考的书籍。发展历史阅读技巧与思维习惯。
历史治学方法:
比较不同阐述;
质疑作者动机;
将历史事件置于其所属之时代脉络之中;
想象一个主要流行之思维方式迥异于我们的世界
处于“我在网络上找到的事物”被伪装为知识的时代里,历史为智性上的懒惰提供了重要的平衡。
像史家一般的阅读方式,能够看到发展模式、找出矛盾现象的意义,以及形塑出种种合乎理性推断的诠释。
希望培养的阅读素养:
1. 探究文献的史源(sourcing)
史家在着手处理一则文献的实质内容之前,会先列出一个问题清单,这个问题清单创造出一个心理架构,能将各种细节置于其中;
探究史源能将阅读行为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热切的质问,投身于一份与人相关的史料,进行生气勃勃的对话
2. 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
想要适切了解事件,必须将之安置在空间与时间之中的观念。
原始史料教导学生放慢脚步仔细阅读,深刻思考用字与潜在的意义。
文献的多样性:拓展视野,突破阅读素养的局限。
历史教科书:并未包装着摩西从西奈山上收到的石版,其形成经常受到选书委员会以及盛行的政治风潮的一时影响,超过任何文献纪录。
第一章 宝嘉康蒂拯救过约翰∙史密斯吗?
历史事件:1607-1608年英属詹姆斯镇殖民地,印第安酋长的女儿与殖民者的故事
历史不再是许多事实的表列,而成为加入一场关于证据与论辩的严词辩论的邀请。
历史侦查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在这过程里,必须持续以可得的证据检验各种主张,并非总有绝对的答案。
为什么要教约翰∙史密斯与宝嘉康蒂?
1. 用一个可处理的历史问题去展开你的课程:
历史呈现出来的是一系列要被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一组要被牢记的故事。
以提示的问题、各式各样矛盾的历史资料、没有单一正确的答案而辨识且通盘研究一个历史问题,都挑战了学生认为历史是静态不变的想法。
2. 原始资料总是“原始的”吗?
质疑原始史料的需要
3. 从已知出发
所告知的故事可能迷思的成分超过历史真实,关于我们如何知道过去的问题就有了新的意义。
像史家一般的技能:
以证据为基础的思考与论证;
质疑史料
综合多重记述
辨识出历史知识是被制造处理的
第二章 “挺身抗敌”或逃离现场?
历史事件:列星顿战役(全世界都听到的那一声枪响)
1775年4月19日清晨,列星顿公园,英军与美国民兵遭遇。
谁在美国革命时使英国人洒下第一滴血?美国革命的第一场真正战役?
是一场史诗般的战斗还是一次混乱撤退?
传统、传奇与歌谣都在列星顿故事的重建中扮演若干角色。
1775年4月,太平绅士向当时在场的人采集的证词→送到英国国会;
在列星顿公园现场的英军中尉的日记;
1775年秋,银匠制作的遭遇战金属版画;
1886年,桑达姆的遭遇战绘画(列星顿历史学会赞助);
1925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的纪念邮票。
佐证:corroboration,不同史料之间的接触点
没有文献是凭空写就的。
史家审查任何历史事件的证据时:
1. 关于史料,探究史源 (sourcing);
2. 考虑一份文献的脉络 (context) ;
3. 检视多重文献 (corroboration)
调查、评估证据,将个别证据放入较大脉络之中,以及佐证文献,建构一个过去发生史实之图像的目的。
建构一个正确的历史叙述。
为什么要教列星顿公园绿地之役?
1. 一个教导什么是可知的机会:
无论我们多努力,我们将永远无法绝对确知发生了什么;
正是在这个介于确定无疑与不可知之间的空间里,史家们辛苦耕耘。
2. 一个探索迷思如何与历史交织的机会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充满了传奇、误解与迷思,事实的不正确性是如何潜行进入历史记录;
发展怀疑意识与对证据的敏锐观察,成为追寻真实的历史侦探;
思考作者们的种种动机、证据的重要性,以及改写过去以便适应现代需求的恒存倾向。
3. 一个运用视觉史料的机会
注意:不要把历史正确性与视觉正确性混为一谈
拒绝诉诸视觉,并且学到生动性与艺术写实性无法替代历史真实
教科书乃是另一种史料,一个也挟带着观点、反映特定视角的史料。
史家们在研究文献实质内容之前,会先问关于文献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献创作与它所描述事件之间关系这种种问题。
像史家一般的技能:
分析众多图像;
分辨视觉与历史正确性的不同;
脉络化史料;
佐证史料;
以证据为基础的思考与论证;
探究文献的史源;
了解探究史源及其必要性
决定史料的可信度;
质疑叙事的记述;
分辨迷思与历史
第三章 脉络中的林肯
历史事件:林肯与道格拉斯的辩论
1858年,伊利诺伊州州议员林肯,挑战在位的美国参议员道格拉斯,在7个城镇进行辩论,辩论的核心:奴隶制度扩展到西部疆域。
脉络(context)这个字的拉丁字源是指“编织在一起”,历史中的脉络化(contextualizing)是关于努力了解历史现象—演说、人们、事件—如同它们在它们原来世界中存在的样子,以便就它们本身的观点了解它们,而不是透过一副现代的镜片。
脉络化需要考虑广泛的各种因素—从当时的种种意识形态到短语和语句的特定顺序;脉络化要求将历史人造物(historical artifacts)与史料视为存在于特定社会世界中的人为建构(human constructions),并且,作为这样的建构,不能被视为会主动到位并且会自己说话(而不是由史家诠释)的证据。
林肯是一位种族主义者吗?
揭露一个人真诚的信念,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你如何进入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呢?此外,有哪个人终其一生未曾改变过心意?再者,一致性的问题。一个人是否非种族主义者,即平等主义者?我们能否辨明一个人何时抱持绝对的观点,而何时观点又是混杂的、暂时性的、不确定的?
史家必须要将迷思中的林肯与林肯其人分开。
区分真正的林肯与象征的林肯。
1850年代乃是一个充满敌意的种族主义时代,当时许多地方,深肤色人作为人的地位都被否认。
这是一个“种族偏见几乎普遍存在”以及四个“自由人”州根本不让黑人跨进其领土的年代。
一个否定黑人人性的世界,以及当时的人们以引发今人反感的理论去合理化野蛮的奴隶制度。
表明支持禁止奴隶制度或者甚至是完全废除这个制度,并不等于倡议黑人民权,更不要说是倡议平权。
美国的殖民化运动:
美国殖民化协会1821年在非洲西岸建立了利比里亚。
支持殖民化的原因:
1. 白种美国人对黑人是如此敌视,平权将永远遥不可及,所以殖民化将是黑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公平社会之中的唯一办法;只有将黑人人口移徙到另一个地方,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平权;
2. 殖民化乃是“白人的梦”,一个能够使美国以及美国境内完全没有黑人的运动;
3. 殖民化是传播基督教理念而又同时能与远地人口形成经济纽带的机会。
为什么要教林肯和种族?
1. 学习脉络至关重要:
我们该如何评判过去与过去的行动者呢?依照我们当代的标准,还是依照当时的标准?历史要求我们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脉络位在历史推理的震央。
2. 分析关于种族的观念:
种族主义影响了国家如何发展,以及我们所成为的那种人;
对我们来说听起来具有冒犯性的声明,有可能在另外一个时代被判定为带有进步性:不要太快去假定你赋予一个声明的意义会和声明者所意象的一模一样。
3. 让阅读慢下来:
文字的界定与区别,对了解意义至关重要;
对文本解读的谨慎小心,在理解历史以及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对过去知道什么,居于核心地位。
4. 挑战曾经的错误观念
像史家一般的技能:
综合多重记述;
仔细聆听;
边说边想;
阅读时的主动质问与思考,以便建立历史脉络;
精密阅读一则历史文献,意味着明确显示你的无知,以及辨识出了解这个文献你需要知道什么;
将历史脉络定义为“想象背景”;
脉络化文献的入门问题:
1. 何时、何地?
2. 那时有何事?
3. 为什么会产生这份史料?
4. 那时有什么跟现在不一样?有什么一样?
5. 这份史料如果由某个活在当时的人看来,会是什么样子?
第四章 哥伦布纪念日:是1892年,不是1492年
历史事件:1892年7月21日,哈里逊总统签署呼吁订立一个新的国定假日—“发现日”的文告。
美国仅有两个表扬个人的国定假日:哥伦布纪念日,马丁路德金博士纪念日
哥伦布的遗产:进步与启蒙 / 暴力、殖民主义、贪婪、种族主义;狂热的恶魔,从事人口贩运
面对相同史料(哥伦布纪念日文告),为什么高中生与历史学家的看法截然不同?
历史学家所拥有的,乃是一种接近文献的“历史取径”(historical approach),是一种对文献证据的定位取向(orientation),对于应用者而言几乎像是常识的取向。
对历史学家而言,阅读历史文献,就像是把史料放到证人席上,藉着诘问使它们的真实与虚假表露出来。
1892年,意味着什么?
19世纪即将结束时,美国正经历一场大改造。史无前例的移民潮。1880到1910年的三十年间,1800万不同种类的移民,首次踏上美国海岸。大部分来自欧洲,但不是之前大多数美国移民所来自的那个欧洲,而是更东更南的地方,其宗教信仰与当地大多数的基督新教徒不同。
新移民中,绝大多数是天主教徒。(爱尔兰裔、意大利裔)在学校与工作场所,遭受偏见与质疑。
天主教徒渴望提高他们的社会与经济地位。许多天主教徒,尤其是意大利与葡萄牙裔,宣传发扬他们与哥伦布(这位新世界的发现者暨虔诚天主教徒)之间的联系。
美国天主教徒创立了纪念哥伦布的节日,用他的名字命名学校与医院,为他争取教皇封圣,举行庆典,竖立雕像等。
天主教少数族群利用他们与知名且仍受爱戴的探险家之间的关系,作为手段以创造泛天主教的联合一统,同时展示他们其实有多么地美国。
所以,总统在1892年宣布订立“发现日”,并非创举,相反的,他只是认可全国境内天主教徒基层的努力,正式批准早就存在的许许多多的庆祝活动罢了。藉着正式认可哥伦布,总统试图将一整票新的选民带进其阵营之中。因此,“发现日”或许与英雄崇拜关系比较小,而与屡试不爽的政党政治比较有关,是一个针对特定利益团体—居住在都市的天主教徒—的巧妙政治诉求。
为什么要教“发现日”?
1. 在脉络中理解历史:
史家先将文献定位定年,以展开阅读;先对文献进行“探究史源”与“脉络化”的工作;透过追问5W这些问题,对一份文献的意义及其作者的真正意图,逐渐会有较多的理解。
2. 历史被以不同方式运用:
同样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或许因为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时间点有着相异的用途;
或许是:新资讯资料面世而有必要回头再评估;
或许是:政治与文化发展上的转变让我们重新看待早先的诠释
3. 教导“随时间而变迁”的机会:
所生在其中的这个世界并不是一直以来都是这个样子;从几乎难以容忍外来者的新教徒国家,到具有各式各样宗教信仰的多元文化国家,美国在这段旅途上已经走了很远。
4. 与今日的关联
诠释社论漫画的步骤:B.A.S.I.C.
社论漫画:传达一个论点,与说服我们采取某立场
B: Background Knowledge
A: Argument
S:Symbolism
I:Indicators
C:Caricature
第五章 电力与妇女劳务:谁真正受益?以及何时?
历史事件:1921年,一位堪萨斯州的家庭妇女在写给爱迪生的信中描述她的全电器化生活。
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聚焦于理解历史的两个核心面向,即时间与地点,以探究文献。
为什么要教这封信的相关问题?
1. 代表性:我们能从一封信学到多少?
人倾向以一知万是自然的,但这样就忽视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也没有看到电力和新技术的长期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谈到一种“生动效果”(vividness effect),指的是资料的色泽与直接性会扭曲我们对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判断。
一封信只是告诉我们这位女士的事,它并未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全貌。
2. 观点:比较历史的种种观点。
我们倾向将历史变迁视为是从一个较不开明的状态到先进状态。实际上,历史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各有不同。将历史变迁描绘为全然的好或全然的坏会将事情过度简化,生命与生活复杂得多。
3. 历史证据:运用数据资料和网路来了解过去。
第六章 满天沙尘,吃的是沙尘,呼吸的是沙尘,喝的也是沙尘
历史事件:1930年代,受沙尘暴侵袭最严重的大平原地区的居民们的困境。
历史充斥着许多故事。故事乃是我们分享过往时光发生了什么的方式,以及我们使过去产生意义的方式。经常,最初激发我们对探索过去种种及其特性与意义感兴趣的乃是故事。这些故事需要做无数的抉择:我们要说谁的故事?我们要将焦点放在哪些事件上?
历史中故事的本质。史家们会检视同样的证据,然后在其中找到不同的意义,就如同关于相同事件他们会问出不同问题,以便去阐明各式角色人物的种种经验。
为什么要教尘暴?
1. 多重故事以及如何了解它们;故事是人类经验持久核心的部分。我们说故事不仅仅为了分享知识,也为了教导是非的差别、启发我们的孩子、创造社群。故事位于历史的中心。我们运用故事来让过去产生意义。
2. 作为解释与设定架构的历史;也能学到美国史中的种种次领域,以及史家们如何运用彼此分明的分析架构去研究过去。
3. 与其他学科的跨课程连结。
4. 激发对当地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像史家一般的技能:
辨识出一个历史事件的种种原因;
确认历史中多重因果关系的概念;
以证据为基础的思考与论证;
综合多重记述
区别历史与小说
辨识出关于同样历史事件的多重故事
第七章 罗莎∙帕克斯与蒙哥马利市公车抵制
历史事件:1955年12月1日,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因违反黑人必须坐在大众公车后端的城市法规而被逮捕。
随后,四万两千名蒙哥马利市的黑人市民组织了一场对公共交通工具的抵制,持续超过一年。
帕克斯女士到底坐在公车的哪个位置?教科书与百科全书中警察报告里不同陈述的各种版本,让最直白的历史舞台变成一团混乱的猜谜,谜底并不总能靠着诉诸原始史料而获得。
帕克斯女士不顾司机命令坐在原位的决定呢?那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动,还是民权运动领袖精心策划的?
蒙哥马利市的黑人运动历史悠久,且是社群动员的重要经验来源。是黑人社群中主张以运动方式解决政治社会问题的实践据点。在被捕事件之前,黑人社群已开始并持续进行了长期的抗争。
帕克斯女士不仅仅是抗议运动的象征,她还是一个在策略上被刻意选择的象征。
蒙哥马利市公车抵制是一个众多组织协助之下社群动员的故事;每个组织有它自己的议题与哲学,暂时搁置彼此的歧异而联合行动。再没有比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而集合成为一体的力量更强大了。
我们有时候面对新资料时会重塑我们的信念,我们也会扭曲改变新资料,以便符合已知的模式。
只有当我们对细节赋予关注、只有当我们驻足够久到将各种讯息安置在时间序列之中、只有当我们允许新资料去形塑我们的理解时 ,史学才能导向开放的心胸。
为什么要教罗莎∙帕克斯和蒙哥马利公车抵制?
1. 一个带有不熟悉扭转的众所周知的故事:
对一个满是神话点缀的过去,我们如何决定何者为真实的?
决定一个事件的基本事实,不仅对历史理解,且对我们整个法律体系而言都是重要的。
我们如何能够确知任何事?
2. 谁会被历史记得与遗忘?
3. 教授社会运动
像史家一般的技能:
以证据为基础的思维与论证
佐证/交叉核对史料
分析法律条文
区别迷思与历史
第八章 眨眼或不眨眼:古巴飞弹危机
历史事件:1962年10月,苏联同意撤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同意结束禁运且不入侵古巴。
赫鲁晓夫的两封信。美国有否同意从土耳其撤除飞弹?
是残酷的军备实力还是排除大众的密室交易让我们免于面临第三次世界大战?
古巴飞弹危机并非一个善与恶的故事,而是一个对手们同时展现强弱、攻防、克制与好战的故事。最终,朴素老派的外交折衷—没有哪一方占尽便宜的秘密交易—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详细审视教科书不仅教导学生应当采取批评性阅读的取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需要像解谜一样通读历史史料,以便发现真正发生了什么。将教科书文本从一个内在惯性的权威、总是提出定论,转变成为另一个必须要被批评性评鉴其价值的历史讯息来源,就如同其他任何的史料一样。
寻求佐证 ,乃是比较不同记述以将发生了什么拼凑起来成一个正确图像的行动。努力发现重复相近和分歧差异的地方。
为什么要教古巴飞弹危机?
1. 一个逐渐揭露的故事:
有时候我们离事件越远,我们反而越了解该事件。
随着时间流逝,史家与事件之间增加距离,拼图的各个碎片开始逐渐到位。毕竟历史从来不是透明的。
我们如何能够确知任何事?
2. 以史料作为佐证:
历史阐述经常可能彼此矛盾,史家以种种史料彼此佐证,以便化解差异。历史推理与法学推理相同之处很多。
3. 思考从历史可以获取的教训。
像史家一般的技能:
质疑教科书与电影中的叙事记述
以证据为基础的思维与论证
脉络化史料和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