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口气看了30集《以家人为名》,李爸爸对孩子们的柔情,敲开了我思潮的闸门,一股开闸后的思维洪流涌进我的大脑,教与养的最佳画面,如倾泻而下的大川瀑布呈现在我的眼前——李爸爸对孩子的柔情,就是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最像父亲样子的父亲教育榜样!不是指向他烧烧弄弄的做面爱好,也不是指向他负担起照顾邻家小孩和没成功的“对象”的弃儿的勇气,而是只说他与家里孩子常年累月相处时,满心满眼里的爱与柔情。做父母,就应该如此,无论孩子怎样,只要传导给他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的为人品质,其他的还很重要吗?倘若不是自己心中和行动中缺乏这份柔软,或者不刻意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功名与利禄,还有什么会触动我们情绪激动、甚至失控地对待孩子?

身边有许多朋友在谈家庭教育,一谈就能扯起一大堆又一大堆的家庭教育问题,然后就是各种良药秘方的研讨与交流。家庭教育问题,确实很令人头疼。如《京西文脉》,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而作的小说,其中有两个占篇幅很少的小故事吸引了我,因为它们折射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很有意思。

一则是小说里的军,在叛逆的青少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是这样子的——
军说:“见他干啥,整天阴沉着脸,让人郁闷。”
大姑瞪了军一眼:“你这是怎么说话呢,他可是你爸。”
吴心随大姑进了正房,姑父已经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好像就等着他觐见。吴心叫了一声姑父,姑父便伸出手来跟他握手说:“啊,考上大学了,祝贺,祝贺,你究竟是比那两个货强,走上正道了,晚上姑父一定陪你喝两杯,扫扫晦气。”
姑父虽然表达的是热烈的情感,但他却一直阴着脸,让吴心胆怯。
哪两个货?见吴心疑惑,大姑说:“他是在说你表哥表妹呢,他们都没考上大学,在家待业呢,他见到他们就来气。”
正在寒暄,军喊道:“吴心,你快出来,我等着你呢。”
“你赶紧去吧,那是个丧门星,整天读读写写,疯疯癫癫。”姑父说。
……
房间里的空气十分污浊,是烟和脚臭混合的味道。吴心不禁呛了一口,剧烈地咳了起来。
“操,你倒挺娇气。”军说。(P54)
军怎么成长成了一个如此傲气冲天、大话连篇却毫无实际成绩,同时又脏乱得一塌糊涂的少年?
一则是小说里吴心的儿子,在叛逆的青少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是这样子的——
这时儿子发来短信,祝老爸生日快乐。吴心脱口而出。真他妈的假。
小郭说:“你怎么这么说儿子?”
吴心说:“我本来心已平静,他又来扰乱,招人烦。”
就像他觉得小郭陌生一样,他跟儿子一直就不亲近,儿子好像是一个影子,有的时候现身,有的时候无迹。
儿子从一出生,就是小郭一个人带,究竟是怎么长大的,吴心都没有完整的记忆。儿子上学了,可以交谈了,但他不愿意跟吴心说话。
吴心强迫他说话,他竟说,你每周才回一两趟家,你不懂我,我也不知道你,聊什么?
吴心不禁悲伤,原来工作和事业茶毒亲情。
孩子生长得寂寞,作为母亲,小郭很是心疼,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他吃得很胖,有段时期,体重都超过了二百斤,突然就患了晕眩症。查了半天也查不出病因。让一个老专家看,老专家对他说,你就是肥胖闹的,所以你必须减肥,不然可活不长。儿子说,好吧。
……(P346-347)
后来,小说里面,这两个让父亲们“血气攻心”的少年儿子,成年后,却成为了两位父亲心中引以自豪和特别喜欢的好儿子的样子。或许这是小说,即文学是文学,不是生活。然而,生活就是这样,正因为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或父母,所以总是容易情绪化处理关系,情感上往往“激动”过格。孩子的成长,定是造化作弄人,经历塑造人。青少年未经“世事和事故”,糟糕的样子,是成长的序幕,但远不到成熟的样子。
如此这般,做父母不用激动,有什么不值得我们散发内在的柔软,避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生活悲剧呢?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人父母,何其幸运!以《以家人之名》的李爸爸为楷模,修炼做父母的修养吧,相信只有满心的柔软对待孩子,孩子们心中自然有爱,自然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自然会与世界处理好关系,做成自己。
所以,与孩子相处,剔除轻易因“不满意”到火冒三丈,家不需要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家,是生活者的温暖港湾,让我们在亲人面前,言语和行动始终恪守柔软的耐心与包容,让亲情永远沐浴在青葱的温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