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二十讲》阅读笔记01

序言里,这段话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思考:

密尔在长篇的《论自然》中曾深刻地展示了我们自然观念的两难境地。他说,自然这个词主要有两种含义:A、指世界万物及其所有属性构成的完整体系;B、指事物在没有人干预下所应处的状态。但是,对于这两种理解,都会引出不可接受的结论。对于A,人应当遵从自然这一原则是无意义的,因为人无论如何做都是遵从自然的,人在自然之外不能做任何别的事。对于B,人应当遵从自然也是不合理的、不符合道德的,因为人无论怎么做都改变了天然的过程,都是不自然的!密尔的这番讨论,对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密尔的知性分析的张力中,我们也可以瞥见西方学术思想的部分魅力(暂不讨论好坏、对错的问题)。

窃以为,密尔的两个含义,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如何认知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 人类,是“自然”中的一个元素,还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一个个体?

我个人更赞同在A观点的角度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而B观点的角度,纯粹是人类自大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表达:人定胜天、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等等。

人定胜天的观点认为,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战胜自然的种种艰难困苦,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高楼大厦就是例证。可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环境危害却在不断挑战这种观点。

保护自然的观点认为,人类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但保护自然,就可以使人类免于灾难吗?全球变暖造成的气候异化,这笔账也许可以算到人类头上,但大陆板块移动造成的地震,怕是与保护自然与否没有太大关系了吧?

敬畏自然的观点认为:自然威力无边,人类对自然应当敬畏。可与此同时,贝尔,那个被誉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人,却是一个英雄般的存在。

上述种种观点,都是密尔《论自然》中B观点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都是将人类与自然,当做两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的——征服、保护或敬畏。

然而,如果是做为两个个体,自然,真的需要人类的征服、保护或敬畏吗?

从宇宙视角来看,征服,显然是征服不了的。且不说地球以外的诸星球,就是地球上还有那么多人类的力量所无法到达的地方。人类也许能在地震之后重建家园,但无法阻止板块运动。我们无非是在灾害之后能够再次为自己找到栖身之所,但这远远不是征服。这就好像,人类摧毁了一个蚂蚁窝,蚂蚁窝里残存的蚂蚁能够再找到一个地方重建蚂蚁窝,它们也许会因为自己能继续存活和繁殖,沾沾自喜“征服了人类”,但我们应该是很清楚,人类远没有被征服吧?

再说保护。仔细想想,人类所谓的“保护自然”,保护的是什么“自然”呢?如果抛开生活的舒适性,大约所有人类都知道,“自然”的形态有多么丰富,绿林是自然,沙漠也是自然;雨林是自然,冰川也是自然;青山绿水是自然,海底深渊却也是自然。人类保护的,不过是对自己而言,“宜居”的自然罢了。说到底,保护自然,其实是保护人类的“宜居环境”。自然,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善行”而感到受到了保护,自然只不过是因应人类的行为,展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已。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间,因为全国封城,汽车交通大面积停滞,蓝天更蓝了,空气更好了,那只不过是自然的万千面貌之一而已,它带来的是人类感觉更好了,但于自然而言,又有何损益呢?即使在人类做出那么大牺牲之后,病毒(自然生物之一)也还在威胁着人类。

再说敬畏。敬畏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在《银河帝国》中,阿西莫夫描述了这么一个星球,在这个星球上,只有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分散在星球的各个角落,各自拥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广袤的土地。这些人极端厌恶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坚决奉行老死不相往来的政策,他们组成了一个委员会,通过先进的网络互相交流,但仅限于此,能不见面就不见面,即使见面,也绝无身体接触(像不像疫情肆虐下的人类?),就算是繁殖,也要在委员会的严密计划下进行,少一个人增加一个人,保持人口数量的绝对稳定。但最终,这个星球上的人类,灭亡了。

是进亦忧,退亦忧,人类与自然,何以相处?

当人类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总是找不到理想的相处模式。但若换个角度呢?人类不把自己当做主宰(征服或保护),也不把自己当做从属(敬畏),而是当做自然的一部分呢?

把自己作为某个大的生态中的一部分,是什么样的方式呢?也许,家庭可以当做一个类比。在家庭中,父母、孩子彼此之间的理想的相处模式是什么呢?和谐——谁也不征服谁,谁也不敬畏谁,抛去你输我赢或你赢我输的权力之争,剩下的,只有爱。

所以,人类与自然的最佳相处模式,也许就是:热爱。

热爱,没有绝对的付出,也没有绝对的支配,一切都是因应情境的需要,保持动态的平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彼此呼应,相互应和,这也许就是最好的模式了吧。

人类,只有将自己作为自然这个宏大生态中的一个元素,无论在个人意识还是集体意识上,才能对于生老病死都能够接纳,对于生存环境都能够争取,互不矛盾。

以此为基础,再来思考,自然教育,究竟教的是什么?

我想,自然教育的根本,是“热爱自然”的态度。自然知识,自然艺术、自然手工等等,需要不需要?当然需要,但要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热爱自然”中的分支。自然知识是通往和谐的知识基础,自然艺术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自然手工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一种方式等等等等。

有了热爱自然作为根基,其它的自然教育科目才不会走向异端,也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论世界的罪 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一场竞争的游戏,有斗争必定不是一帆风顺,有人的地方就有了江湖,意味着你会...
    江中小白蛇阅读 667评论 0 0
  • 夜莺2517阅读 127,775评论 1 9
  • 版本:ios 1.2.1 亮点: 1.app角标可以实时更新天气温度或选择空气质量,建议处女座就不要选了,不然老想...
    我就是沉沉阅读 6,995评论 1 6
  • 我是一名过去式的高三狗,很可悲,在这三年里我没有恋爱,看着同龄的小伙伴们一对儿一对儿的,我的心不好受。怎么说呢,高...
    小娘纸阅读 3,443评论 4 7
  • 这些日子就像是一天一天在倒计时 一想到他走了 心里就是说不出的滋味 从几个月前认识他开始 就意识到终究会发生的 只...
    栗子a阅读 1,653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