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兄点评大秦帝国 | 终有正果求贤令,三试孝公臣选君(二十二)

卫鞅再说景监,稀世珍品如何卖

卫鞅再说景监,嫌货才是买货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他不会在人才市场去做面试。真正的好货绝对不会沿街叫卖。你要得到好货,你首先得证明你是一个识货的人。真正的人才更多的是发掘吸引培养出来的。

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商鞅之后四百年间的东汉大将马援的话,或许能够解释他为何要三试秦孝公。

商鞅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纷争最多,社会最动荡,政治制度变化最剧烈的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各诸侯国的君主们都对人才渴求之至,也都纷纷打出各种旗号招揽天下贤才,而怀揣着各种学说和主张的贤士们也穿梭于各国之间,兜售着自己的治国之道,以期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

可热闹归热闹,国君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迅速使国家强大的实用的理论,而想要有所作为的贤士们也需要君主完全的信任自己,以国政相托,全力的支持改革的推行。于是就有了君与士之间的双向选择。

卫鞅在入秦之前,一直在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府里做中庶子。魏国是战国前期第一个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商鞅也是因为魏国的这种新气象,而将他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的。

可是当他来到魏国之后,情况让他大失所望,虽然魏国仍是当时的第一强国,但君主魏惠王已经没有了他的祖父和父亲的进取之心,好大喜功,缺少做大事的才能。尽管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卫鞅,并多次向魏惠王推荐他,但魏惠王一直都没有理会。

公叔痤死后,卫鞅觉得自己在魏国已经没有任何施展的机会,才选择去了秦国。由于之前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商鞅才会在入秦之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秦孝公,一是弄清他的喜好,二是观看他的为人。

直到商鞅彻底认准了秦孝公是一个真正想要有所作为,并具有能成大事的才能的君主时,他才将自己的治国之道全盘的告诉了秦孝公,得到了秦孝公的赞赏,从而将整个国政交给了他,并在之后的二十年中,卫鞅始终不渝的支持他,终使秦国变法成功,成就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秦国变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