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17论语5.4学习心得(99)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冉雍是否仁德,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个人感悟】这一谈论的是口才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不必求全责备,不必要求有仁德的人最好有口才。这个问题我也曾多次思考,还写过一篇《各得其乐,安心做自己》的小随笔。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看来,一个人是否仁德和口才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每一种性格和气质的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可强求。

        从幼儿期开始,大人们总队伶牙俐齿的人赞不绝口,让那些先天寡言少语的人感觉自己不行。稍大一点到了幼儿园,能言之人也总能得到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再大一些,上课能积极表现,争相回答老师所提问题,继续得老师赏识赞许。这个阶段里,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略,不被重用,敏感好胜的孩子可能会自我封闭,如果家长们不能及时引导,有可能会使这些孩子不自信不勇敢,并且先入为主地认为口才好的人比较厉害。

     其实,随着年龄增长和学识水平的提高,这类人逐渐会显现出自己性格当中优势。这类人因为说话慢半拍所以不易说错话,因为话少而不招惹是非,因为口才不够好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所以这类人往往后发制人,会有较大的潜力。

      当然,人类总有追求完美的情节。一个孩子仁德智慧了就希望他更加伶牙俐齿些,如果话多语富就会希望他更加睿智聪慧,总之,我们总喜欢对自己或者孩子报有完美的期许。其实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我们所希望的那种完美个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冉雍不需要既有仁德又有好口才,我们自然也没有必要跟自己或者孩子过不去。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自我修炼和教育子女的最大原则。

      我们都要把握追求完美的尺度,适可而止即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孔夫子的日常言谈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口才便给之人的偏见极大,口才好如子贡者,就算再贤而通达,也不过得了个“器”的评价;...
    海水蓝阅读 349评论 0 1
  • 【原文】(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钱江潮369阅读 576评论 0 3
  • 0516晨读《心理彩排:好运都是在上班路上设计出来的》 中国的老话博大精深: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上的时间利用合理,...
    陈少琼阅读 171评论 0 1
  • 看多了精致妆容的清晰明亮, 想念黑白灰的模糊暧昧, 原来,最好的模样叫不修边幅。 几根烟的时间, 胜过几年朝夕。 ...
    霁青阅读 264评论 0 0
  • 今天情绪起了大波澜,没有大起,大落却是实在感受到了。 前两天看到小美微博还只是怀疑,并没有相信。今天确实被凉水浇了...
    liuliuliu2016阅读 11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