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秦岭,大雪纷飞。秦岭山脉在先秦时代被称为“南山”或“终南山”。中国最早记录秦岭或“南山”的文字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清楚地描述了“南山”的地理概况。编于春秋时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描写与秦岭相关的诗歌,如《小雅·南山有台》等。
先秦时期为什么将秦岭称为“南山”的原因并不清楚,一种可能性是秦岭这座巨大山脉位于渭河流域之南,所以当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便把那座山称为“南山”。
“秦岭”一词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地方志《三秦记》中:“秦岭东起商雒,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秦岭”名称的使用应是从秦朝或汉朝开始的,秦王朝的强盛可能使人们将“南山”改称为“秦岭”。
秦岭山脉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世界上很多国家只有南北相对概念,但没有比较明确的地理界限。比如美国,其大的山系多为南北向,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东西差异。虽有南方与北方的说法,却没有哪怕是象征性的地理界限。唯独在我国不但有强烈的南北方意识,更有比较公认的地理界限。
秦岭-大巴山,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是南北动植物交会与融合地带,是把西部高原与东部平原联系在一起的山系。
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发源于俄罗斯西北部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海域,然后途经蒙古国西部,东移南下影响我国。由于秦岭、大巴山等高山的阻隔,寒潮常年被挡在四川盆地之外。
《史记》将秦岭说成是“天下之大阻”,倒是概括了秦巴山地最重要的特征。正是它们所住的中心位置和山脉走向,将华夏大地分成差异明显的南方(亚热带)和北方(暖温带)。冬半年,它阻挡着来自极地方向寒冷气团南进的步伐,夏半年,则拦截着来自热带湿热气团的“北伐”,结果使得北方更趋寒冷干旱,南方则更为湿润暖热。
秦巴山地不仅仅引起温度的南北差异,也同样产生干湿条件的南北显著不同。山地以南地区年降水在800mm以上,而在以北地区则突然下降到600mm以下。导致以南地区降水高于蒸发,以北地区蒸发高于降水。结果是常绿阔叶林(树)只能分布到秦岭南坡,秦岭以北则没有常绿阔叶林。水热差异的共同作用也产生了马尾松在南、油松在北的针叶林空间分布格局。
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部落和朝代的兴衰、思想文化的激荡、绝大部分也发生在这里。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