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母亲节。阳光明媚的五月天,很多人都在歌颂母爱,用诗歌,用美文,用音乐和鲜花。
很奇怪,快天亮时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回到童年的模样,在身边欢蹦乱跳叽叽喳喳。醒来觉得怅然若失,窗外的晨曦让房间温暖明亮,但这一刻的时光早已不是多年前的时光,过去的已经永远成为过去。
因为梦境,因为母亲节,我联想到了一部与母爱有关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并不像五月阳光那样温情,而是恐怖与悲伤相交织的悬疑惊悚片《恐怖游轮》。
我一直觉得《恐怖游轮》的片名过于肤浅,有哗众的嫌疑,让人误以为简单的暴力与血腥。但其实,所谓恐怖,并非给视觉听觉带来的强烈冲击,而是无形中在观影者心理上营造的紧张甚至紧迫感。电影结束,又会让人久久沉陷在莫明的失落悲伤中。
这样的失落悲伤,不仅仅来自于电影故事;正所谓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经历并且承受着相同的东西——
我们都曾用力撕扯甚至破坏生命中最应该珍视的爱,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才发现失去得太多,而失去的一切,时光已经再也不能带回。
读过一篇情感类的文章,讲一个母亲“忍着不死”的苦衷。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几乎是她的全部。病了,不能躺下,更不能倒下,再苦再累,要咬牙忍着扛着,所有一切只有一个原因——孩子还没有长大!
而事实上,在一个母亲眼里,她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所以,母亲这一生的牵挂,都牢牢系在孩子的身上。
《恐怖游轮》的女主杰西,是一个单身母亲,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母亲。
杰西与几个朋友坐游艇出海游玩,途中遭遇风暴,登上一艘空无一人的游轮。接下来杰西和她的朋友们陷入了“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的怪圈——即使死去一千次,终会一千零一次地醒来,然后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发生同样的事件,同一个人的尸体像被无限复制,堆集成山。
杰西无休止重复这场与死神的游戏,皆是因为她要“忍着不死”,她要一次次回到一场事故之初,去抗拒悲剧的发生,抢回儿子以及她自己的性命。
在死循环开始之前,在杰西登上朋友的游艇之前,她就已经死了,和她的儿子一起,死于一场车祸。
看着躺在公路上的儿子,看着躺在公路上的自己,“杰西”已经不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杰西,而是一个母亲的魂灵。她拒绝死神带她上路的邀请,跟着朋友走向大海,经过一段意识恍惚的漂泊之后,终于发现,杀死儿子的恰恰是她自己——生活的重压之下,一个单身母亲的歇斯底里与简单粗暴,杀了儿子,也杀了自己。
于是,她陷入了一个再也跳不出去的死循环。哪怕母性的本能赐予她无穷的勇敢与力量,她所有的挽救都将是徒劳,终究无力回天。
谁能与时间抗衡?
面对自己最爱的人,谁能让时光倒流,回到那时那刻,把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给过的伤害,置换以温情和暖意?
你我皆凡人,谁都做不到!
就好像我无数次梦见儿子回到童年,听到他无邪的笑声,我伸出双臂拥入怀抱;醒来,却是再也回不去的光阴,再也回不去的还有孩子的童真,和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