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教你“礼让”还是“强势”?

中国人受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教育孩子从小学习孔融让梨,了解司马光砸缸,培养孩子善良本分,礼让三分,乐于助人。鲜有家长从最初就在教育孩子要强势,要压迫他人而令自己高人一等的。而在现实社会中,各种媒体传播的却都是些《西游记》孙悟空式的反逆;《水浒传》式的哥们义气;《三国演义》般的耍政治手段;《红楼梦》类的骄奢淫逸。导向是要帮助人明辨是非,但结果却是真假难辩,是非混淆:有的孩子却变得懦弱而受伤害,有的却变得强势而成一方霸王。到底该咋办呀? 

中华,历来是礼仪之邦。虽几经类焚书坑儒及他国侵略涂炭,我大中华仍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走向更加的繁荣昌盛,举足轻重。礼让即强势,强势需礼让。

《弟子规》讲: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故,讲礼让的仁者,礼让表现出的并非懦弱;讲义气的仁者,强势表现出的并非贫庸。若是为了自己,“礼让”也是恶;若是为了他人,“强势”也是善。仁者是会立于不败之地的,正所谓:仁者无敌。

这里,想从“自信”这个角度来剖析“礼让与强势”的关系及问题,因为“礼让”也好,“强势”也好,都源于某种对自己的信心。

一则:一孩子生在书香之家,读过四书五经,懂得三从四德,很小就显示出一身正气,浩然于胸。长大后,自信有理走遍天下。不欺负人,也少被人欺负;不惹事,却也不怕事。遇事时,理论得他人无言以对。但有时也被气得说句:“他母亲的!”

二则:一孩子生在富裕家庭,自小闻着金币的味道长起来,豪华的生存环境,贵族式的教育,令其拥有无上的优越感。从小,他慷慨大方,虽背负一方霸主之恶名,却也团结爱护伙伴,不受圈外人欺负;长大后,他仗义疏财,虽被戏称为“富二代”,却也在创造着新的成绩,缴纳更多的税,为国多做贡献。

三则:现实中,却见太多的年轻人非常地“自信”,非常地“强势”,并有点虚张声势了。正如小沈阳调侃的:对着镜子都给自己磕头。自信得天不怕,地不怕,自大,狂妄;自信得无视他人的存在,不惜他人的劳动;自信得骄奢淫逸不知耻,飚车撞人还为荣;……而正是缺少了“礼让”的成份,才被社会归于羞耻感缺失的一代。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自省”,“自律”,“自强”,而不讲“自信”。天,地,人三者和一,天大,地大,人在中间,必须与天合与地接才可为大。传统中的“自信”是信天,而不是信个人。信个人,必将走向极端而迷失。

一定要记得:“礼让”并不低气,即不损失什么,而且还得天助的。为什么呢?中国人称“星期日”为“礼拜天”, “礼让”的礼,礼拜的对象是“天”,而不是对面某个固定的“人”,也就是对大自然的礼拜,对大自然提供的生存空间表示感恩。所以“礼让”者得天助,焉得受欺忍辱之苦。“强势”者,在遇到事情时总是会喊出“我的天呢!“老天呀!”他不会喊“我呀”来感叹;在受挫时,他会自然地去怨天“天老爷呀!”“苍天呢!”却不会怨“我”,从而学会了礼让和谦虚,以求得天或他人的帮助。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礼让”与“强势”,看似矛盾,其实是人生的两个侧面,不可割裂开,也不该一手硬一手软。并通过这种交错的,或叠加的碰撞,不断形成一个人完整的品格,造就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警句:在人之上,把人当人看;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看。

该话题可以引出另一话题:孩子,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财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