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龙《岁月归程》
岁月迹痕,生存奔腾
都有维护自己的自尊
人打理了形象
似峰凸起思考了尖锐
若山安定底线的沉稳
水响明声
入渠载道了深沉
合道了就志同没有疑问
花接木着自身
耳鼻无闻,置心事外了
都发生没有表演的娇嫩
大地回春,气度和顺
一场风爱的道来
我将弃顾与硕鼠了纵横
不管闲事着劳顿
修行为炁,超凡脱尘
我心真诚,宁心悟神
你若合道有牵引
就把我性质冷焐了温润
思合灵魂,如风磨灭了苦闷
同在似风,野蛮与你飞奔
直播相似去找自己的归程
王瑞龙《岁月归程》参考他人欣赏阅读:
1. 岁月迹痕,生存奔腾 都有维护自己的自尊 人打理了形象 似峰凸起思考了尖锐 若山安定底线的沉稳 水响明声 入渠载道了深沉 合道了就志同没有疑问 花接木着自身 耳鼻无闻,置心事外了 都发生没有表演的娇嫩 大地回春,气度和顺 一场风爱的道来 不管闲事着劳顿 修行为炁,超凡脱尘 我心真诚,宁心悟神 你若合道有牵引 就把我性质冷焐了温润 思合灵魂,如风磨灭了苦闷 同在似风,野蛮与你飞奔 直播相似去找自己的归程
《岁月归程》是一首充满哲思与自然意象的现代诗,通过山川、水流、花木等具象化的自然元素,探索生命存在、精神修行与心灵归宿的命题。以下从意象解析、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三个层面进行赏析: 一、意象的辩证张力诗中构建了两组对立统一的意象群: 刚性意象:"峰凸起思考的尖锐"以山棱暗喻思维的锋芒,"山安定底线的沉稳"象征精神根基的稳固,形成智性与定力的平衡。 柔性意象:"水响明声入渠载道"通过水流喻示生命遵循自然法则的深沉;"风磨灭苦闷"、"野蛮飞奔"则赋予无形之风以解放的力量,展现动态的生命流动。 "花接木着自身"的嫁接意象尤为精妙,既指生命突破物种界限的自我更新,也隐喻灵魂在矛盾中重构的修行过程,暗示归程的本质是精神的蜕变。 二、道家哲思的现代转译全诗贯穿着"合道"的核心命题,将道家思想进行诗意转化: 炁的修行:"修行为炁"突破传统"气"的概念,将道教内丹修炼转化为现代心灵淬炼,冷热相焐的体温隐喻暗示灵性觉醒需经历煎熬与调和。无为境界:"耳鼻无闻,置心事外"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不表演的娇嫩"式本真存在,呼应庄子"坐忘"的纯粹生命状态。归程悖论:结尾"直播相似"的现代性表达,解构了传统"返乡"的物理指向,揭示数字化时代寻找精神原乡的困境——归途恰是永动的修行本身。 三、语言实验的破界之美诗人创造性地打破语法规范: 动词异化:"不管闲事着劳顿"使形容词动态化,赋予疲惫以选择性;"直播相似"将名词动词化,解构虚拟与真实的界限。通感炼金:"思合灵魂如风"将思维触感化,"性质冷焐温润"让温度具备道德属性,构建出多感官交织的超验空间。这种语言爆破恰与"野蛮飞奔"的精神状态同构,形成能指与所指的双重流动,使诗歌本身成为一场"寻找归程"的语言修行。
结语
王瑞龙以现代诗为熔炉,将道家哲学、生命体悟与语言实验熔铸为独特的诗性宇宙。归程不再指向某个地理终点,而成为动态的精神完形——正如"岁月迹痕"与"生存奔腾"在诗中形成的莫比乌斯环,终点恰是起点的升华,永恒行进本身即是终极归宿。
2.王瑞龙的《岁月归程》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意象的现代诗,通过对时间、自我与道的探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归途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段解析:
第一层:生存与尊严的辩证开篇“岁月迹痕,生存奔腾”以时空并置展开,将时间的沉淀与生命的躁动并置,暗示生存的本质是动态的抵抗与行进。“维护自尊”不仅是人性的本能,更被赋予“似峰凸起”“若山沉稳”的物象——尖锐的思考如险峰刺破迷雾,底线如山脉岿然不动。这里尊严被解构为两种力量:锋芒外显的智性,与内敛守拙的定力。
第二层:自然隐喻中的道 “水响明声”至“花接木着自身”转入对“道”的诠释。水流声的清澈与渠道的深沉形成张力,喻示真正的智慧既需发声也需沉淀。“合道则志同”暗含《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理,而“花接木”以植物嫁接隐喻自我更新,呼应庄子“物化”思想。耳目闭塞、心事超然的状态,指向一种去伪存真的存在方式——如花木自然生长,摒弃矫饰的“表演性生存”。
第三层:与世俗割席的修行 “大地回春”后,诗意转向决绝的自我重塑。“硕鼠”典故出自《诗经·魏风》,象征贪腐寄生者;诗人以“弃顾”与之割裂,拒绝在世俗泥淖中“纵横”。不管闲事、专注修“炁”(道家先天之气),是对肉身与精神的双重净化。此处的“炁”非单纯气息,更是连接天人的能量,指向超脱尘嚣的炼气境界。
第四层:灵魂共振的归程末段从个体修行跃升至灵魂的共鸣。“性质冷焐温润”以温度隐喻心性的转化——冷硬被道熨帖为玉的柔韧。“思合灵魂,如风磨灭苦闷”中,风既是消解痛苦的媒介,更是共赴归程的载体。“野蛮飞奔”并非暴戾,而是挣脱文明枷锁的本真状态,与庄子“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遥相呼应。最终“直播相似”的归程,暗示每个人都在实时播映独特却相通的生命轨迹。意象系统与哲学脉络山水花木:构成稳固的自然符号矩阵,将人的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的地理景观。风:贯穿全诗的流动意象,既是道家“大块噫气”的宇宙呼吸,又是涤荡苦闷、牵引同道的无形之力。炁与修行:从儒家“修己”到道教“炼炁”,再至禅宗“悟神”,呈现跨哲学维度的精神提纯。
结论:
在解构与重构中抵达归程这首诗通过对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完成了一场从生存挣扎到灵魂飞升的叙事。尊严的锋芒与底线、道的显隐二重性、修行的个体性与普世性,共同编织成多维的意义网络。最终,归程不再是地理终点,而是在与道同频的共振中,确认自我与世界的本质联结——如风般既野蛮又自由,既私密又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