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开始害怕过生日,因为每到这一天,就意味老了一岁,人生剩余的时间又短了一些,通向未来的路又更难了一些。
更可悲的是,发现如今的自己仍旧是去年的模样,并没有成为愿望里那个自己。这种感觉,真的给人一种巨大的挫败,因为失去了珍贵的365天,却依旧什么都没有得到。
长大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用时间交换年龄,你还是依然一事无成,既没有成为心中那个盖世英雄,也没有碰到天上掉馅饼的意外之喜,你的生活依旧平静的犹如湖面,偶尔抛落的石子也惊不起多大的涟漪,不过几秒就恢复平静。
你必须承认,不是每个人的英雄梦都能变成英雄。
世界上,99%的人都只是普通人,他们过着普通的生活,有一个普通的家庭,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最后悄无声息地结束这一生。而每一个我们,有99%的几率成为这99%的普通人。
所以呢?
我也曾挣扎。
难道我们就应该自暴自弃然后颓废地消耗完余生吗?
有人会大声说,绝对不相信。
然后,坚持慢慢会变成一种折磨,曾经支撑你度过重重难关的梦开始变得无力,你的未来开始变得缥缈,前进的每一步开始变得艰难。
当一盆一盆冷水倒下的时候,你才认清,憧憬的远方可能只是海市蜃楼,你以为的近在咫尺,其实是遥不可及。
那一刻,你被现实击溃,曾经胸怀壮志的自己分崩离析,怎样也拼凑不起来。
但是,你要相信,这样的日子总会过去,你会重新站起来。
不是屈服于现实,而是你找到另一种方式来延续自己。
我特别喜欢一段话,人生有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是发现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情无能为力,第三次是明知道这些事情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
成长,不过只是学会把目光从远方转移到追逐的过程。
远方很美,但其实追逐也很美,有时候出发并不是为了到达。
我的21岁,最多人问的问题莫过于我为什么不读研。
面对老师,我会有自己的一套说辞,面对家长,我又会有另外一套说辞,但是面对自己,我只会说,这不是我想要的。
尤为喜欢刘同的一段话,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深深记在脑子里。
他说,小学,中学,大学,只要有条件有能力的话是一定要读的,大学之后,无论是考研工作或者出国,都不是必须要做的,大四之后,你要做的应该是张开双臂去拥抱一件你真正想投身的事情。
而我即将要解放自己,去拥抱我想拥有的生活。
曾经的我,也埋怨过,我会想,要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不一样的路,不读这样的中学,不读这样的大学,我或许就可以变成我想要成为的样子。
人生没有planA,planB,我们永远不知道另一条路是不是真的能够走向我想要的终点。
中学也好,大学也好,整个学生时代,教会我们的从来就不是知识,即便最后真的是走上学术的道路,大部分的知识都只是过眼云烟,而我们真正学会的是如何去努力,如何与自己喜欢抑或不喜欢的东西相处,如何一步一步去正视自己,这一切塑造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所以,现在的我不会再埋怨自己的过去,我会感谢自己的十多年的学生时代,是这段时光才让我成为我。
这十多年平凡的日子,不是浪费,只是对自己负责。
22岁,即将告别学生的身份,再也不像往日有明晰的方向,生活应该怎样过,过成怎样,全都只有自己才能决定,不会再有人告诉你对错,所有的选择也不会再有对错,而一切只能跟随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选择,从来是要付出代价的。
进入社会,再也没有人为我们的选择买单,但同样我们也不再需要因为他人的买单而畏手畏脚。
人生就是如此,要得到就要付出,要付出就要坚持,要坚持就要舍弃,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
选择自由,就要放弃安逸,选择城市,就要背负压力,选择任性,就要忍耐他人的闲言闲语。
世界是公平的,以物换物,都是必须拿自己想要的换自己更想要的。
所以,弄清楚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什么是可以舍弃的,舍弃了就不要羡慕,选择了就要承担,妄图把一切都抓在手里,最后只能什么都失去。
永远不要去执着于那些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是选择舍弃还是被迫舍弃,人生不可以回头,就算同样的场景再次重演也不会再导向同样的结局,所以不管现在的路对错好坏,唯一能做的只有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只有往前走才会有新的选择,才有可能走出新的未来。
人生有很多选择,最困难的就是你必须带着这些选择走下去,无论好坏,它们都会跟随你一辈子。
22岁,许自己一片蔚蓝。
愿自己不再迷茫,愿自己不再动摇,就算感到孤单也毫不怀疑自己。
不要试图去成为怎样的人,而是努力去成为我自己。
学会在嘈杂的世界里,静静的聆听生活的声音,让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
人生很短,世界很大,所以能走多远走多远。
最后,窗外的天气阴晴不定,唯一能做的是,坚守自己小房间里永远的那片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