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他们毕业的时候喜欢拍照和旅行,我毕业的时候喜欢写书,如果有时间旅行当然最好,但从时间维度上看,旅行既不是存在于过去也不是放眼于未来,是一种当下的"seize your time",而写书回忆是时光倒流,对着几年日记重新把时光过了一遍,性能很强,价格不高,测过后性价比挺足。
请对文字保持敬畏
文字的力量无穷无尽,一是写作,一是阅读,过去,人们敬畏文字,更重视文字背后的价值,印刻在纸张上的文字显得庄严而肃穆,所以人活得更加厚重,而今一切都被娱乐化,甚至是宗教也不例外。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描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在印刷年代,印刷术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和文字保持一定距离,这是由文字不受情感影响的特征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警局妙语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
铅字垄断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除了铅字以及口头表达的传统,人们没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径,公众人物被熟悉,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演讲术。比如,很多人的社会地位、观点和知识都是在印刷文字中体现的,他们走在街上,没人会认识,而今,也许你对某个公众人物有一个图像,但至于他们说过什么,你可能一无所知。这就是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而后期,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三路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有趣。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 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并没有可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注明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什么是没有语境的信息?即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效行动的信息。比如大多数新闻只能提供点谈资,却不能引导有效的行动。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以促成某种行动。由于电报的发明,再加上其他技术的发展,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而疏远起来了。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第一次面对信息过剩的问题。
因为怀揣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所以更要拒绝泛娱乐化,拒绝与自身情境无关的信息源,方能拥有“娱乐至死”时代中的一种理性。
写作的利好
思考需要媒介,文字是唯一靠谱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反思和总结,写的越多,观察越多,思考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思考、观察和写作相互促进,最终提高的就是思考力。
写作形式
日记、文章、日周月年计划、日周月年反思、读书笔记、生活思考、新想法……
随时随地记录
写作和阅读都是苦活,不过写作更甚,为了积累,最好是想到就写下来,而不是抽离固定时间,毕竟,记忆可能是最不靠谱的,于我而言,水平无苛求,“八九流”的记录生活就满足,也不必谋生。
“活过”的证据,“轨迹”的连接器
以前写,人称都是“我,他,她”,现在写是“我们,你,他们”,终成长为功利的理想主义者。我想,人的变化需要透过视频、照片和文字找出证据来,原来都是一个一个的点,最后串起来,轨迹通过这些媒介逐步描摹出来,而规律就隐匿在这条线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