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本意,在当下,并非分别。
“只闻茶香
少言悲喜
诵经践行
不忘朝夕
阿弥陀佛!”

每当沏茶闲坐,大家心扉打开,几杯茶,谈论之余评论好与次。我总不自觉想起,师父的这简短的偈子。只闻茶香,只在其中,少言是非与过,在茶的当下里,观照自身而少外求。于物也不要去判别彼此彼此的,次与佳,安住在这里。哪怕是安住在浑然天成的茶香中,片刻间,少夹它物,纯粹就是。

何止是茶,我们这颗心太容易分别,太容易在对立中流转,而不觉。即便是“吃茶去!”等雅事也脱不了品级高下,挂在嘴里,分别在心里。
赵州和尚三句“吃茶去!”无有分别,在当下矣!

采茶去
蒙圣戒师父慈悲,在不是很忙时放我采茶去。在三间屋待久了,我总是闲不住。得空便逮着机会溜达出来,也正是在与青山的静候里,洗涤般治愈这颗尚不平和的心。在人事间堆积的不平、对立、疑惑、疲惫,那是天地赐予的更迭之力。据说出门不能太久,他还有事,提溜着小竹簸出门。

远远遇见师父了,眯着眼睛看,是师父!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同师父打招呼,师父师父似乎没看见。
穿梭在及身高的茶林中,他们总是团着我些的,给茶树打平剪的伯伯笑称他们搞破坏,又加了一句捡到花送给我栽。我说许诺了他人要一批大叶、老叶剪下来的就刚好。采茶的阿姨,将我要的大嫩叶出处一一指给我。

原本我一直追求嫩叶的精细,近来才发觉大叶自有大叶的韵味,总有它独到之处。叶在展开之际,更有沉淀的香辈出。嫩叶取多了,精细时有偶尔的大叶,不讲究,也无妨。戏称如此茶叶才是茶叶,那茶做的不是茶叶是茶芽。

我们结缘的茶叶品质要求高,都以小芽、嫩叶为要,我自己做的也就不讲究,小众之玩不代表整体。一方面,是获取不同滋味;一方面,是尽其命。大叶在其他地域也算顶尖,不采了也是可惜。权当是玩耍,大趋所需修整了是为茶叶更好的萌芽,在平剪机下抢救多少是多少,不然落在地上便无用了。尽我不算宝贵的生命,来可能的创造点价值。
茶有道
取芽之余,想起卖茶之事,虽为学佛。说来惭愧,我素来执着,不平之心而待不同之人。“在生活中修行”来比喻,对于买茶的人,若是好甜美之味,我一般会将日照充足甘甜的茶而予之。绝大多数人都是喜好的,以世间大众喜好之味。若是财力不充裕者,我可能更为推荐,样式不够美但香、味都不逊的茶末。

它是好,是一种普遍的好,但茶未必是我心中独到的。于惜者,真心者,而不一味追求香、甜的人。我若合意,可能会介绍不同品类、不同时候的茶,在不同情况下制作的茶。它们不一定表现得那么甜,但必有其独到的韵味。
而于有心挑剔者,我就懒得多言语,或是认真泡几泡,各自品来,再由各自觉得值不值。

过堂时间,我在路边来不及回去,师父有事又路过,我就看着师父的背影,径直的走过。愣着,不记得自己可有问候师父。
师者慈悲教化
就那一瞬间,想到也是想道,自古祖师教导之法,修行师徒教导之理。今天两次师父路过我两次愣着了,却没有在一瞬间平常心。是的,那画面就停在我脑中,有细微的分别,师父干什么去吗?我当时有什么不当吗?
师父与弟子的依根器分别教导,就如同我分别之心分茶。当然,师父是没有分别的,只有智慧的悲心来点化之。

世间之人皆喜光明,都喜欢被夸奖。肯定最初之时,于初学禅者,可能师父总是那么如沐春风、总是那么肯定赞赏、总是那么赞叹你的独到之处,交谈之间总是悦心的。感觉上师父总是那么的暖,自己总是那么的有境。这是夹杂着世间之法的接引方便法门,若非仅有的大根器,每个修行人在师父跟前总有这一段因缘。

但一旦渐而向道,一旦突破了此关,师父绝对不会仅以世间纯粹的夸叹,让人悦心,不痛不痒,来接引。以道切入,他很可能会刺痛你,因为他知道,指道,你不能止于此。要更进一步,有了初步的道心后,就必须抛开这些,纵身一跃!不同的师父有不同的方法,弟子的根器不同又有不同的调治法门,但不会总是开开心心就过了的。有的可能是春风拂面,有的可能是秋风扫落叶,有的是棒喝,有的甚至不言不语。

但唯一要相信的是,一旦遇到生命的名师,就不要怀疑,要深信不疑。如此才能受益,才能突破自我的屏障。倘若有丝毫怀疑,丝毫疑惑,只会前功尽弃。你要相信自己的心,这种植入骨髓的信念,是不会因任何迷障而动摇的。
最后,知茶,而不执着于茶。知是一种了然于心的境地,而不执着是一种超然后的自在。有茶,听茶的心声,无茶也不必索然无味。

最后,修行连师父都要放下。一心感怀,一路坚定,胸有成竹。我是总被他们笑话的,莫名其妙看见师父就想躲,我的不平常心!时时示现,今个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同师父打招呼,恰遇见他忙没顾上,于是,自己是不是要揣测一下了?

初识,似乎总有无尽的感悟想同师父分享,小心翼翼又言之不尽。似乎一下子进入禅修深处,总是巴巴的希望得到师父的鼓励,肯定。往后,师父若是能时时提点,时时批评,或是言训,好像就好了,说明自己在师父眼里,总想着师父能教导许多。再往后,或许就变成平常事了。师父不怎么说了,也不怎么管你了,那时候师父依旧是在点滴里示现着道,只看知不知。现在我还是怕师父的,但有争之心放下了不少,因为信,信而受用,我相信不管是师父同不同我言语,见不见得到师父,他在微妙处都无不示现着悲心、禅意。只看我能不能越发的关照自我,能不能突破迷障。

记得在二祖寺禅七,经验丰富的法师曾讲起,他与他师父的因缘。那时候恭敬师父,但在师父跟前,师父对不同人都有不同的教导方式。唯独对他,不理不睬,一副不拿正眼看的样子。由于对师父的恭敬,他当然也不敢怀疑师父,在很长时间他对自己都很怀疑。怀疑自己可能不是那块料。师父看不上,处于一种想好好表现,但师父怎么都看不上的自卑状态。直到有一天,他心里突然豁出去了,想着管师父怎么看干嘛,别人爱怎么看怎么去!自己不在乎了,不管了,只好好安心就是。那时候,他就在法上有了最初的自在,他师父也是那时候开始教导他。这就是师徒的磨合和默契,修行者以师为菩提父母,也要过师这一关的,过了才能平常心。最后的关卡过不了,总被师父的言行牵绊着,起判断。也难得自我、自在,当然,第一步我们是要放下自我,也要对师父一心恭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