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我们青春的底色。
从小学到中学,课程变难了,朋友圈子也可能在变。也许这次月考排名掉了,或者和好朋友忽然疏远了——这些都让我们不安。
但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可能:加入了有趣的社团,认识了更投缘的新朋友,发现了自己新的热爱。我们无法让一切保持不变,但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接受改变,就是接纳正在成长的自己。别怕,正是这些变化,推着我们告别了童年的壳,长出了青春的翅膀。
小作01:变化(沙书羽)
周末回去,时隔两三年,太姥姥的宅子已被外婆改的变了样。
以前掉漆泛黄的墙板刮上了层新的大白,地板从实木换成了大理石,一个小小的餐桌被换成了崭新的大圆桌,姥姥曾经常给我放满冰棒的小冰箱,此时也换成了双开门。以前房屋旁的一大片空地,此时也建上了阳光房和小庭院,院子围上铁棚栏,外婆养了几只小狗。
好像才过了两三年,一切都变了,老宅焕然一新,换上了更好的家具,院里还多了小狗,好似一切都变了,连太姥姥也被变化带走了。
小作01:变化(瞿艺葭)
记得上次回去是在春天……
为什么回老家我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个时候,院子里,田野里大片大片都长满了油菜花,金黄灿烂对着阳光笑,成群的白蛾与蜜蜂在上方飞舞,一切和谐美好。
一段时间不见变化真大,金黄的油菜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被热辣阳光烤得绿得发油的油麦菜;随处可见乡亲们拿着过时的铺扇坐在树荫下悠然地喝茶;异乡客的菜棚里扑扑扫着凉爽的水雾为庄稼降温。一切得一切都紧然有序……
四季变更,老家变样,但改不了和谐美好!
小作01:变化(彭保熹)
九月份的雨是说来就来的。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仿佛是蓝白的调色盘打翻了一般,又像是蓝色的天空中镶着几颗宝石。天空是美的,可大地却是热的。风掀起股股热浪,一切都好像打满了热气。大约午后三点,阳光的热辣滚烫包裹着世界。
一阵风过去,天暗下来,天边多了墨似的乌云。又是一阵风,黑云滚似的已遮黑半边天。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黑了,极亮的天空忽然变黑夜了。再是一阵风,风里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乱撞。一个闪电,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隆隆的声响震天动地,在颤抖。又一个闪电,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着尘土。风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一切东西都被裹在里面。雨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雨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九月的天是一直在变化的。
小作01:变化(白晨希)
蝉,在地下蛰伏多年,才迎来一夏的引吭高歌;蝶,冲破层层茧缚,才能拥有翩翩起舞的美丽。青春,何尝不是一场化茧成蝶的蜕变?
曾经的我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每天的作业总是要拖到最后才去写,导致我晚上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老师讲的知识也消化不了。为了改变这个糟糕的状况,我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规定好每项作业完成时间。
现在的我,渐渐的发现,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不仅有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增加知识面,还能休息充足。精神状态好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让我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像土里的一颗种子,在我的成长之路上生根发芽,最终让我收获满满。
小作01:变化(施梦淋)
阳台角落里的绿萝,是搬家时朋友送我的礼物。起初我并末在意它,只是例行公事般地每周浇一次水。
直到那个期中考试后的夜晚,数学试卷上刺眼的分数像一道不可愈合的伤。我颓坐于阳台上,泪水模糊时,我看见了那盆绿萝。月光下,每片叶子都泛着银光,嫩芽从曾经枯萎的茎节处探出头,那些嫩芽蜷曲着,却倔强地向着阳光伸展。我忽然记起,上月分明见过它黄叶飘落的模样,原来在我忽略的日子里,它一直在安静的重生。
从那以后,我开始细心照料它。每天早晨都会为它浇水,用湿布轻轻擦试叶片,它似乎懂得我的心意,用更加旺盛的生长回报我。它的藤蔓越长越长,叶片从书桌垂落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瀑布。
一盆绿箩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成长需耐心,生命自有节奏,就像绿萝从不急于绽放,只是静静地长好每一片叶子,最终自成风景。
小作01:变化(顾妍锡)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家边上的小路上走。青石板路上放着些小石子,小路两边是瘦瘦小小的树木、小草。路的尽头是一间小木屋,因为长年没有人住,屋外早已被爬墙虎占领。
等几年后,我重回小路,那变得生机勃勃,地上铺上了沥青,路边的满个参天大树,花朵各色各样,随处可见拍照的行人。而小房子边放了几个拉圾桶,屋边的垃圾也不见了,废弃的屋子现在也被人们打造成一道如画的风景线。
小作01:变化(李梦琦)
外婆的针线盒蒙了灰。
从前那里总是热闹的——顶针箍着岁月,银针牵引丝线,各色布头挤作一团,像幅永远鲜活的画卷。每夜,昏灯下,外婆的手指在布料间起舞,补丁成了勋章,裂痕变作纹样。
后来,成衣便宜了,没人再缝补。针线盒被收到柜顶,如同一个被遗忘的承诺。
直到昨日,见外婆戴起老花镜,重新翻开针线盒。母亲在一旁学针法,小侄女举着彩线问这问那,“现在兴复古呢。”外婆笑着,穿针引线。
我忽然明白:变化是圆。它让旧时光成为新时尚,让遗失的珍贵以另一种方式回归。针还是那根针,线还是那些线,只是这次,要绣出新的花纹。
小作01:变化(顾诗凡)
岁月如流,世间上许多东西都在悄悄变化,万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到了家乡里的巷口,之前墙上满是涂鸦,墙角上也堆满了纸箱,路还是之前的泥路。到了雨天,天脚上总会沾上一些泥巴,曾经那些裆瓦房之前也没有电器。
曾经地上的泥巴路,到现在也换成了水泥路。墙上涂鸦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米白色,墙角的纸箱也没有了。村里现在盖起的现代楼房,也多了很多的志愿者,他们的墙边摆上了花朵。
我看着家乡的变化,闻着花朵的香,望着夕阳,夕阳的红色将新墙染得暖洋洋的。
小作01:变化(冒曹萱)
还记得那棵大树下的一间小房子里住着我的曾祖母,那房紧挨着我们住的屋子。
儿时最喜欢跑去曾祖母的屋子里,屋里摆着许多柜子,柜子上是药片和一个小镜子,镜子框架是亮绿的,镜面有些污点,室内光线昏暗,曾祖母也常常等我来时递给我一块饼干,童年最幸福的时光似乎就是这时候了。
几年后,曾祖母睡着了,躺在了一个小盒子里,爷爷将这间小屋翻新了,室内明亮,地面铺上了瓷砖,木柜子也搬走了,老旧的床也换了,墙上也新增了电视机,桌面上摆着我们一家子出去游玩的照片,一切都变了,可再吃不到曾祖母递来的饼干了……
小作01:变化(唐嘉怡)
第一次站在初中的校门口,梧桐树叶正簌簌地落下。看着与小学全然不同的环境,手心就沁出了几滴汗水。
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放整齐划一,我发现不像刚入小学时,老师耐心的教1+1等于几,在初中的数学课上而是负负得正,我才不禁想起我长大了。
放学时,天空像巨大的黑色绸缎铺在地上,月亮早已高挂在空中。外面路灯亮了,我明白了,长大不会惊天动地,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新的,好像什么都没变,又好像什么都变了。
小作01:变化(余翰林)
每当饭菜飘香,饭盒端摆之际,味蕾就会不自觉地跃动,咽上三口以上的唾沫。
当然,这是小学颇显平庸的食堂所不曾有。
踏入新的学期,给我最直面的味觉冲击便是食堂饭菜。那油光润泽的东坡肉,外焦里嫩的扇子骨甚是佳品,红烧鲍鱼乃至芋圆奶茶更是稀罕中的稀罕。
当然,令人赏心悦目的还是同学间谈实中品美味的其乐融融之景,乃是食堂最灿烂的风光。
当同学们就着可口的饭菜,论着学习中的种种问题,那时候,铐着枷锁的心扉不就自然而然地敞开了吗?
我愿时光永存,美味常驻。也许我们品得不仅是沁人心脾的美食,还是同学之间永远缔结的同窗情谊。
小作01:变化(宋钰铜)
秋天的时候,小学校园紫藤架上的紫藤,还是像一堆枯枝一样无力的躺着。鸟儿们也一个个的不愿飞到它边上去,路上路过的学生老师也很少奇正眼看一下。
可是,到了它的花季就不同了。它褪去了那无力的样子,反而变成了一位少女,尽情绽放它的光彩。原来枯黄的枝,现在也变得充满了生机。鸟儿们路过这紫藤架,就会停下来。它的周围全被它一个人的芳香给占了,路过的人心情如果不好,像到达紫藤或闻到这味儿,一定会把当天的坏事完忘记了。只有好心情。
小作01:变化(孙玄珂)
从前,老妈的故乡,还是一个小村子。大家都住在各自的红砖红瓦的平房之中。现在,红砖房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三层的大房子。
以往通向河堤的泥泞小路变成混凝土路。大河上曾有我美好回忆的小沙岛,早就带着我的美好回忆,沉于河底。
谷物丰收之时,田中传来一阵阵“突突”声,那是收割机在忙碌着。无论玉米或稻谷,它都能收。但在未上小学时,外婆曾带我采玉米,夕阳下,我们用三轮,载着那几袋玉米,缓缓驶回家去。
家乡这几年的变化飞快,田野里架起了风力发电机,建了高铁铁道,一切正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