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只是孩子满足自己内在某种需求的一种方式。从因上寻求答案和改变,才能真正的让孩子跟游戏“say no”。
这几天总有朋友来咨询孩子玩游戏的事情,无一例外都是说孩子沉迷于游戏,说好的时间到点后就反悔,说急了最后往往就是引发家庭冲突。关于游戏这个问题,之前我跟学生有过探讨,也就此记述过他们的一些表达。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玩游戏这件事情的。
今天两个班的学生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你玩游戏吗?我反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孩子们的回答基本差不多:玩游戏快乐、放松、刺激、新鲜、挑战,甚至有个学生说玩游戏像人生。
接下来的集体探讨中,觉得游戏带来放松和快乐的孩子,他们寻求这份感觉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孩子觉得在家中跟父母的沟通出现了断层,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借助游戏寻找快乐,宣泄压抑的心情。
有的孩子则是通过游戏去重温家庭的温暖,填补自己缺乏父母陪伴的孤独感。一个学生说她之所以玩游戏,是因为小时候自己不会玩手机电脑时都是爸妈一起教她,现在长大了,爸妈陪她的时间越来越少,她想通过游戏重温儿时与爸妈在一起的温暖。
一个男同学则说,全班男生的共同愿望就是要建立一个游戏联盟。游戏满足了他们每个人作为团体一员的归属感。
无论男女生,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有跟自己好朋友玩同一款游戏的倾向,他们说玩同一款游戏,好朋友之间会更有话说。如果自己不玩,好朋友之间的话题就会变少,两个人就会疏远。游戏满足了他们维持朋友间亲密关系的需求。
而觉得游戏像人生的孩子则说每一次游戏闯关成功的背后都是他成就感的提升,而他觉得人生也是在完成一次次的自我挑战。
孩子们的讨论说出了他们玩游戏背后的一系列诉求,作为家长的我们,在煞费心思禁止孩子玩游戏时,可曾想过孩子背后的这些缘由?
对于孩子玩游戏,我个人的观点认为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禁止,而是适可而止给孩子规定好有关游戏的内容与时间边界。因为这是一群伴随互联网的发达而降生的孩子,他们天生带有网络气息,游戏只是他们接触互联网的一种方式。
凡所存在,必有合理之处。关于游戏,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无可取。就像有些孩子说的游戏带给他们“烧脑”的感觉,为了顺利通关,他们要学会动用智慧,掌控全局。而联盟游戏则需要孩子间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人协作。这些都是游戏带给孩子们的正向意义。
在孩子玩游戏的这个问题上,身为家长的我们也需反思下自己在其中的作用。有时恰恰是我们的一些行为给了孩子助推力。回想一下我们是否曾因获得自己的一时清静而在孩子来找我们陪伴时顺手丢给孩子个手机或ipad?家庭中我们又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手机和上网时间的?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我们是否给过孩子明确的时间规定?
因此,面对孩子的玩游戏现象,我们不妨先好奇下孩子背后的原因。玩游戏带给了孩子什么样的体验?家庭中我们做什么可以给到孩子同样的体验?家庭中管理好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用我们的自身行为给到孩子效仿的榜样。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让孩子从家庭中感受到爱和快乐。从因上寻求答案和改变,才能真正的让孩子跟游戏“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