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导读
生命被看见,那些在孩子体内隐藏的热情、灵感、勇气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唤醒,从而提供给孩子源源不断地向上生长的动力,收获超越与成长。
一位家长很感慨地跟我说,孩子最想倾诉的人是老师,其次才是家长,孩子认为老师能够懂他,能够看见他的情绪。
“看见情绪”,孩子说得多好!
是啊,“看见即疗愈”,能看见孩子的情绪,才能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情绪,才会读懂他们的语言,进而感知他们的心理。
大人常常把“看见孩子”挂在嘴边,怎样才是真正的看见孩子呢?
01
第一重看见:看见情绪,看到需求
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婴幼儿,也会有自己的情绪。
英国作家布拉夫曼博士在他的《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中通过24个生动的案例阐述了一个事实:
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如果父母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变得越来越沮丧。
情绪是信使,背后是需求。当孩子有情绪时,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控制,而是被看见、被读懂,清楚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再慢慢地放走这个情绪,这才是应对情绪的正确方法。
情绪处理四部曲的第一步就是觉察,随后才能接纳、表达、行动。
龙外五年级有一位英语老师,想让孩子们在学习上互相帮扶,进行“师徒结对”。她事先在班级名单上圈圈画画,选了五位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也选了五位英语后进生,一一配对,希望师傅能在英语学习上帮助徒弟。
但是,名单一公布,师傅徒弟都有情绪了。有些同学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成为师傅,有些徒弟不愿意被老师安排的师傅教。这位老师思索了一段时间,如果强制安排,效果估计不佳,于是她选择接纳他们的情绪和需求。
她在班上发起动员,让愿意接受帮助的徒弟来报名,并且给他们一天的时间去拜师,如果师傅同意,就算结对成功。有个别徒弟不愿意同学来帮忙的,就慢慢引导,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辅导,老师尽量接纳他们的想法。结果,徒弟们每天都虚心受教,师傅们也愿意为徒弟花时间,师徒结对效果很好。
总而言之,我们不要被孩子表象的行为所迷惑,而要努力看见、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进而看到孩子的需求。做到了这一点,孩子当然愿意找你倾诉了。
02
第二重看见:看见兴趣,看到天赋
兴趣是推动一个人认知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孩子对事物的深厚兴趣,往往会成为他们在该方面取得成功的先导,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美国学者丹尼尔·格林伯格曾提出了以下判别方式:
专注 坚持 没有时间感 不觉疲意 动机十足
如果孩子表现出以上精神状态,他们必然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探索,大人们要能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有时还要帮助孩子寻找兴趣。
什么是教育?把你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个忘不掉的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我想不可缺少一部分应该是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如果孩子越早发现这个兴趣,他就能够越早意识到自我认知的自豪感。
孩子的兴趣,极有可能就是孩子天赋的引子,需要我们去发现,更需要我们培植。
03
第三重看见:看见生命,看到成长
有人说,教育有三种境界:最低级的境界是上紧发条,永远追赶某个目标;第二个境界是让孩子理解自己,对呈现的问题不困惑;最高的境界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勇于尝试,永远有勇气修正自己,也就是“看见生命”的教育。
当我们看见生命时,我们会悦纳孩子的一切;当我们看见生命时,我们会聆听孩子的内心;当我们看见生命时,我们会跟孩子产生共情;当我们看见生命时,我们会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生命被看见,就会被尊重、被关注、被接纳、被爱护、被支持。
为了引导家长去聆听孩子的内心,龙外曾发起了“星空下的对话”活动。活动的引言如下——“盛夏时节,时而暴雨霓虹,时而烈日长歌,唯有凉爽的夏夜最让人心情愉悦。忙碌的您,有多久没有和孩子一起聊天谈心了?”。
这个活动激发了很多家长放下工作,和孩子们进行一次星空下的谈心。五年级4班的毛钰芝妈妈也和女儿进行了一次促膝交谈,她感悟很深,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个性活泼热情的孩子常被期望能安静一些,而个性安静温和的孩子又常被期望能外向一些。我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可事实上,我越不接纳孩子,孩子越朝着我越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孩子内向不被接纳的结果就是变得更加退缩。
在学校课堂上爱举手、爱表现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所希望的,我也一直觉得这样的孩子会更受老师的喜欢,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经常鼓励女儿在校举手回答问题,甚至要求她每天至少举手两次。
但事实是,逼着孩子那样做,她很难受,看得出来那段时间她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所以,我想,我应该学着接纳孩子的个性,不要迫切的把孩子变成自己希望的那样,要学着接纳孩子,让她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接纳她的慢节奏,多给肯定,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把我们的生命过程比作一场马拉松,“看见生命”的意义就如同马拉松的补给站一样,让你很快恢复精力,然后继续信心满满地跑向下一个阶段。
生命被看见,那些在孩子体内隐藏的热情、灵感、勇气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唤醒,从而提供给孩子源源不断地向上生长的动力,收获超越与成长。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已冷静地告诉我们: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能看见孩子的生命,永远看到生命在成长,而教育者崇高的使命就在于求证生命的可能性,进而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
孩子不是抽象的,当孩子来到家长面前,当学生走进学校,走到教师面前,我们的首要工作,是能够看见孩子目前的实际状态,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才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