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作文的目的是表达自我的思想,它是自己与自己,是自己与别人之间思想碰撞的结晶,只要有自我存在,作文便不会停止。而教师就是要做一棵树,一朵云,一棵有灵魂的树,一朵有灵魂的云,然后去唤醒和碰撞学生灵魂中的那棵树与那朵云。简而言之,我的作文教学观是唤醒与碰撞。唤醒自我,碰撞灵魂。在唤醒与碰撞中引领生命的成长;在生命的成长中,感受唤醒与碰撞的惊喜。在充分的自我表达中展现多彩的生命。
那么,如何唤醒与碰撞呢?我认为,关键在问。
我认为思维是写作的根本。提问是思维的起点。我们不是因为有文字才有思维的,而是先有思维,然后才创造了文字,文字是思维的载体。所以从作文角度,思维是写作的根本。而一切的思维都是以问题为起点。只不过有高低之分。如,原始人逐水而生,行为背后是问题的驱动。我渴了怎么办?而当人的思维进化后,同样一个问题,就有了不同的答案——引水聚居。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进化的原始驱动力是什么?那就是提问。所以,我们首先必要让学生爱上提问,然后再去进行读书引导,写作与思维训练,才会事半功倍。
我的作文教学观就是唤醒与碰撞,唤醒的是主体意识,学生得首先意识到他是一个独立个体,才会有个人独特的感受感知,这时他才能感受到自己与外在一切的不同,才会有矛盾,才会与外界产生碰撞,从而激发提问,促使思考,然后才有可能写作。
杜威这样说:“思维教育的真正问题是在于将自然的思维能力转化为经受过检验的专业性思维能力,将多多少少偶然出现的好奇心和零散的联想转化为时刻保持警觉的,小心谨慎和贯彻始终的探索。”
我认为在自然思维到专业思维之间,还应该有一种中间状态,就是有意识自觉思维状态,这种状态虽然看似在思考其实不是真正的思考,人们往往会受鸡汤网文、常规思维、成功哲学、权威言论影响,放弃自我独立思考,盲目信服权威,或者盲从大众,但是却不自知。完全不能达到杜威所说的“时刻保持警觉的,小心谨慎和贯彻始终的探索”,相反,这个阶段的人们会肆无忌惮的赞美或是否定,这不是专业思维的体现。
所以,我认为我的大部分学生正在由第一阶段走入第二阶段,而我们曾经的《天问》作文课正是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催化剂,而如何走入第三阶段,我正在试验orid思维模式和读一些思维书籍以期待突破。
其实,我想此刻定会有人这样问,你直接学习专业思维方式方法,然后教给学生不就行了,直奔主题不是更好?
不好。思维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是在人们自己本来就有的自然思维能力基础之上产生的,我们思维训练的目的不是创造思维能力,而是让这种能力运用得当。”(杜威)所以,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思维,对自己的思维都一无所知,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
而提问正可以让学生真正触摸到自己的思维,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每一言行背后问题驱动的思维痕迹。
学生得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能是人才。自由的思想是一个人的尊严与权力。我们虽然要拥有专业思维能力,但是用或是不用,什么时候用,都是我们的自由。人们生活的常态大多是自然思维状态。我们为何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呢?就像英国夏山中学一样。也许在高中阶段,我永远不进一步要求学生进入专业思维领域,难道在将来,学生就一定无法拥有专业思维能力吗?我相信,我们内心的问题,就是思维进化的驱动力。问题意识就是思维教育的根。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任的时代,那是怀疑的时代;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