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谁学·线上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简介】

一、如何理解运营的逻辑(产品视角+运营结果+深度理解课酬)

二、线上课程的功能细分(招生型+收入型+利润型+增值型)

三、线上课程的定价原则

四、线上课程的课酬制度


【精彩内容】

1. 产品视角:需求决定产品,产品服务客户;运营服务产品,产品赋能运营;

2. 课酬的深度理解:课酬的本质是一种绩效设计;绩效的目的是达成运营结果;课酬需要根据运营需求来确定;

3. 招生型课程(公开课/专题课)的关键点:优秀老师+为后续课程体系服务+时效性+易传播口号;

4. 定价原则:塑造价值,而非降低价格(如赠送专题课/资料/增加新服务/升级产品);整体收费而不单独收费(线上线下一体,推半年主题型学习规划);

5. 一般来说,摧毁你信任最快的方法是违反品德的行为,建立信任最快的方法是显示才能的行为。——《信任》

6. 招生型课酬:与老师级别挂钩/与讲座制度挂钩+转化率/转化人数奖金;

7.常规型课程:基础课酬与级别挂钩,浮动课酬与班级人数挂钩;占比18%-25%;辅导老师与到课人数和作业提交挂钩,占比5%-8%,一般120-150人左右;主讲可能是辅导老师的8-20倍;


【学习心得】

关于课酬设定部分:

1. 依据企业经营策略设定:比如目前企业定位满班,则设置与人数相关;若企业定位续费,则与续费挂钩;

2. 系统思考,多维相关:课酬是一种绩效制度;课酬抑或学费都不是单独的,同时考虑线上线下;

3. 找到核心,坚持原则:常规课是核心,不可随意降价;塑造核心课程的价值,使用其他产品为之服务(比如赠送课程,试听课等);

4. 总额分配:常规老师课耗占比18%-25%;根据总额倒推课时费设定多少合理;辅导老师(学管师)占比5%-8%;

5. 思考:试听课与老师星级挂钩,这是定额的,与人数相关;根据转化率定发放比例;总部定基准线,基准线以下的无课时费,由校区自行设定奖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