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也常被人类用于表达感情。但是,其实除了这种我们常用的表达手段外,其实人类间还有很多非语言类的情感链接模式。
我家老二现在2个月大了,小家伙十分爱笑,昨天我在和他的视频中,朝他做鬼脸,他居然都停下吃奶的动作,咧开嘴笑个不停,小模样着实可爱。
孩子仿佛天生就有一种能力,他们能感知身边人的情感。比如妈妈今天比较焦躁,那么孩子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感觉,并同样表现出焦虑。即便还不会开口说话,他们也可能用哭或者发脾气来宣泄这种情感。
其实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的体验,感觉很神奇,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链接,可以继承在非语言的链接上。也就是说,其实有比语言更纯粹的情感链接方式,那就是情感能量传递。
刚出世的孩子是听不懂父母的话语的,但是这不妨碍他们能体会到父母对他的话语中、对他的抚摸中那种浓浓的爱意。
想想情侣间的感情,也不一定就是每天对着对方说“我爱你”才能表达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其实都可以包含那种感情。
那么,除了语言外,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和孩子间的感情,让彼此建立牢固的情感链接呢?
一、用身体接触,让孩子感受爱意
对于孩子来说,身体接触是情感链接建立的重要途径之一。抚摸、拥抱、亲吻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手段。但是,做这些举动的同时,家长需要从内心中发出一种爱意。
也有家长看护孩子时敷衍了事,如果孩子不哭绝不主动抱孩子。而在孩子哭的时候,抱孩子的感情也多是不耐烦。这种感情孩子绝对可以体会得到,虽然他们还说不出来,但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下焦虑的阴影。受此影响,他们往往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显得比较孤僻,容易出现焦虑和自卑。
而充满爱意的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抱持的环境中,并和父母之间建立稳固健康的情感。
二、用微笑表达爱意
孩子从很小就学会区分表情。父母充满爱意的微笑,会让他们一起微笑。父母不安的神情,会让他们放声大哭。微笑在成人社会里都是一个重要的表达善意的武器,更何况是对于孩子呢?
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对孩子微笑,那么孩子微笑的频率会更高,这个观点不难被理解。
三、用心去理解孩子
很多看孩子的妈妈表示,自从有了孩子以后,自己的智商也变低了,要不怎么有一孕傻三年的说法呢?
其实事情不是这样,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较差,父母们为了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把思维想法调整到和孩子在一个维度上,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求。这样的事情多了,回归成人世界的反应慢半拍也属正常。
其实不是妈妈们真傻了,而是为了理解孩子自己把自己变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更好的建立情感链接。
四、陪孩子一起玩耍
父母都知道,孩子天性爱玩,所以总会给孩子买玩具,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小老虎通过玩,练习扑咬,跳跃等捕猎技巧,而小孩子是通过玩来认知世界的。父母陪孩子玩,目的可不是玩,而是一起做什么事。这个一起可以是玩玩具,讲故事,跑步甚至是学习等等。
孩子在这个阶段是探索一切好奇的东西,但是他们对任何事都感觉陌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所以需要父母陪在身边。所以这个阶段无论孩子和家长一起干什么,都可以建立情感链接。
珍惜这段时光,因为随着孩子长大,独立能力的提高,他们就会慢慢的不需要家长陪了。
五、犯错误是宝贵的财富
成人都有一种认知,那就是犯错误是不好的事情。但成人忽略了孩子的认知模式,孩子正是从犯错误中不断成长的。
比如孩子学习走路,总是先会爬,再会站,然后走的颤颤巍巍,再到健步如飞。和最后的走路相比,前面的阶段都是错的,但是我们没看到孩子一点进步都很高兴。
在其他方面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但家长却常常遏制孩子犯错。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饭,家长怕孩子吃不好非要喂饭等等。这样的行为虽然减少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但也遏制了孩子的成长,并且还得不到孩子的认可。
在不违反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孩子多犯错,孩子不仅成长更快,还能和父母建立一种叫做信任的情感链接,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六、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大多数对待孩子,都是把他们当孩子看,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的位置。但是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也同样希望被尊重。
不过这种情感需求经常被父母选择性的忽略,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孩子自卑或者偏激,青春期的矛盾就是从小这么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家长如果从小就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不仅让他们人格更加完善,还能和父母间建立更亲密的情感链接,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好处不可限量。
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家长们自行摸索和使用,但是大多数只是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孩子。不过,有一种建立情感链接的方法永远都不过时,甚至可以用到走进坟墓的前一刻,那就是对孩子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