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接触过《弟子规》,也没太关注过,最近这段时间好像又火了起来,微信平台上也老有人问我如何看待,而我的回复基本都是,可以不看,更用不着逼迫式的推广。它的效果,几乎并不取决于它本身,反而更取决于推荐读它的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儒释道三大家的地位无人不知,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三家全都慢慢走偏,各有各的歪路,各有各的不幸。
佛家慢慢演变成了迷信,无需考究思维,念佛念经就好了,然后深受广大底层民众的喜爱,烧香拜佛,蔚为壮观。而寺庙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家纷纷一厢情愿地与“佛”做着交易。
道家则越来越神秘,其中的各种神通与功法令人叹为观止,或者就是其谋略让无数热血青年倾倒不已,总希望能够年纪轻轻就从中领会一招半式,然后救国救民。我曾经就属于这一种。
至于儒家,就慢慢发展成了神圣道德论,一切都是在告诉人们你要用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哦~这叫修身养性哟~而《弟子规》的出现,可以说就是儒家文化在这个方向上衰败到极点的反映。
《弟子规》讲的东西基本都是一些行为、道德准则,教人们该如何如何,不该如何如何。然而,却在一开始就来了一句“弟子规,圣人训”,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敢问这个《弟子规》是哪一位圣人所说?莫非这位清朝的大秀才是圣人?
孔子他老人家什么时候说过小孩子要来学习《弟子规》?他说的是“小子何莫学夫诗?”为什么不去学习《诗经》呢?《诗经》中的诗,全是人们最真实情感状态的抒发,“思无邪”啊,这是在教小孩从小就有审美的眼光,就了解与审视自己的内在情感。你倒好,上来就说了一堆道德教条,各种压抑孩子的想法。
《弟子规》通篇都在说“应XX、勿XX、须XX”,你可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你这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有哪一项不属于“意、必、固、我”?孔子尽毕生努力在决绝的东西,你还说他是孔子说的要求?
其实,很多家长都表达过疑虑,若孩子都这样学习儒家,学做一个谦谦君子,怕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会被人欺负,会一事无成。请不要以为这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每个人都具有智慧,这一丝丝怀疑,其实便是老天在告诉你所学非真。尊重自己内心的念头,而不是用简单的道德准则压过去,这就是《弟子规》所代表的道德学最大的缺陷。对于自己内心的各种念头,不能平等接纳、真实审视,压抑久了,也就单一了。看似郁郁葱葱长满了道德之树,实则是脆弱无比的绿色沙漠……
相较于《弟子规》,《论语》中并没有提炼出什么道德准则,都是在记录孔子的言行,随着自己经历与反省的丰富,细细玩味,你会发现一个活泼泼的孔子,会为其言行赞叹不已。而《弟子规》则是完全抽离出来的条条框框,《论语》中活泼的灵魂与生命力,彻底被剥离开,只剩下一个冷冰冰的工具。
也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工具,一部没有灵魂的书,它能够起什么作用,更多地还是取决于它的推荐者。这本书未必就都是毒害人们,对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它甚至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效果,虽然冰冷,但也可作为拐杖。而这个拐杖该丢弃的时候是否能够不障碍我们,就取决于推荐者的示范了。若推荐者本身就是一个被道德束缚得没有生气的人,甚至是一个伪君子,那又怎么会有好的作用呢?更何况,若有这个智慧看到这一点,完全有更好的东西可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