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身边的闺蜜,朋友大都享受着怀孕后带来的幸福感,不知从何时起,我变成了那个催孕大军里的被动者,和老妈闲聊不超过五分钟,便会回到这个话题。我不反感,也不难堪,甚至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着急中透露着些许的期待。不知上天会赐给我怎样的小天使,让我欣喜安然的陪她度过余生。
冷静之后,我似乎体会到了另外一番滋味。最近人们常说“人间不值得”,那么既然人间不值得,为何神仙们都流落人间,不愿回天?人类繁衍至今,我也不禁想问:“既然人间不值得,为何我们又要环环相扣,一代又一代来着不值得的地方生活?难道是为了历劫吗?”
直到我看了一位知乎网友的解释,有一点点的认同。作者:四目町的Misaki
来源:知乎
我要借机说一个事情。希望给予看到的人警觉,不要让把悲剧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没学心理学之前我就不太想要生孩子,如果不是和值得的人,连婚也没必要结。因为我有一种深切的恐惧感,我惧怕一眼就望到头的生命,那样我会觉得人活着毫无价值,跟狗区别不大,好像是一个重复的环,被一切的庶务淹没,不知道来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意义。而如果不结婚,未来就不是定型的,还有无限可能。
后来在心理学里发现,我在用不结婚这件事缓解对“改变”的焦虑。
直到现在知识不断增加。
让我发现一件事情,如果你不是抱着“养育一个小生命”这样的准备和预期,请不要随便生孩子!
听父母、抗不住压力、因为年纪到了这种理由,全部都是从自身个体出发的意愿,没有一个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准备和预期,能够好好做人家的父母吗?
你想要一个孩子,仅仅是你需要。这是极度自私的。
所以,不想生孩子就不生,是非常正确的。
再说90后
90后这一代的孩子,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显著的时代特点?那就是极度自我。
这和他们年幼时期的经历有关,父母们赶上了改革开放,许多外出工作,乃至于留守儿童比例加重。而孩子从母亲那里认识世界,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成长期之一,这种主体和外部世界的建立没有了客体(母亲)的参照,孩子只能自己衍生出来一个参照物,那就是自己。就像镜子的两面,一面是我,对面还是我。
这直接产生一个后果,认知模糊。
通俗地说法就是“我即世界”。一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会觉得“为什么这个世界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他们无法理解。即,认知偏差。这种矛盾会让人极度痛苦,“我所以为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样”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有人会说,那么成年后把它们搬正过来不就可以了吗?
事实是:几乎无可能。
第一,三岁之前的婴儿记忆里几乎没有,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埋入了它的潜意识,相当于塑造了底层代码,它一生的行为模式都会依托而生,你要搬正,相当于推倒重建,可想想其难度。而问题在于第二,根深蒂固的东西,他本人会极度维护、反抗、恐惧,又使得难上加难。那么第三,它的父母用底层代码运行了几十年,基本固定,而他们会是你重建的最大阻碍者。
所以,让所有治疗师头痛的就是“重建”。
好的接着回来说90不生孩子问题。
他们错过了同母亲那里认知世界这个环节(养育人是爷爷奶奶什么的大有人在,可是,老人照顾孩子会不那么精准而且育婴知识非常个人化你们都懂),潜意识里面具有“我即世界”这个底层代码,而生孩子会破坏掉他们的“世界”,变成有一个重要的家伙必须进驻,他们会排斥。另外“生孩子”这件事对客体来讲有时候意味着将幼年童年重塑,如果幼年童年没有美好的经历,会让人在潜意识就里拒绝掉,然后意识层(行为层)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告诉你他们不想这样做的原因。
最后我想要说开篇的事情。
如果没有抚育一个生命的觉悟就不要随便生孩子。
因为心理学中几乎所有(这个太绝对了但是几乎就是这样)的心理问题都能从孩子“0-6”岁中找到根源。这其中需要付出的耐心、包容、克制、爱、改变非常艰难。如果父母(母亲占多大半)不好好学习各种个样的知识,就会按照错误的方式把他们自己心理中的问题传递给孩子。
比如家暴的父母往往会有后来会家暴的孩子,高压型父母会得到的绝对不是一个挺拔的孩子,严苛型父母的孩子不是自卑就是叛逆,喜怒不定父母孩子多是混乱型依恋。那种觉得吃饱穿暖接受教育就算养孩子的观念是文化基础差的上一辈人的思路。
现在大学教育这么普及,求求很多人做决定前先去学点东西吧,不要再害人害己。
我也想致最亲爱的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可爱,变得有责任感,时间的轮回或许会让我们沉淀下来,我希望我命中的孩子来到人间的时候,我可以和她像姐妹一样分享自己的秘密,也可以像母女一般互相关爱,更可以像朋友一样给与她人生一些建议。我也希望那这个告诉她,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