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多次提到她的穿着,她的真丝茶褐色连衫裙,她的那顶平檐男帽,玫瑰木色的有黑色宽饰带的呢帽。我对这一印象十分深刻,每每想起《情人》这部小说和电影时,这一形象早已深深固定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到越南旅行时,特意走街串巷买了一顶相似的平檐男帽。
杜拉斯的《情人》,行文叙事风格像一个神神叨叨的老太太,想到哪说到哪,不连贯的文字,初读的时候并不是很适应。因为要前往越南旅行,先看了电影,最近几天才将书买来阅读。不管是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什么,相比于以前看过的改编电影,都觉得不如原著来得好。而这一次,竟第一次感觉电影比原著要好。当然,小说也是我相当喜欢的。
杜拉斯在开篇就说道,她已经老了,她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在整个渡河过程中,那个十五岁半的形象一直持续着。这个形象,她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她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她却从来不曾说起。小说电影看完,这个形象也一直在我心中持续着。
十五岁半的少女和中国男人的恋情。或许她并没有将之称为爱情,她只是他的情人。在渡船的甲板上孤零零一个人,臂肘支在船舷上,从一开始,她就知道这里面总有着什么,如果机遇相同,不是他,换一个人,他的命运同样也要落在她的手中。后来,她甚至写道“我自以为我在写作,但事实上我从来就不曾写过,我以为在爱,但我从来也不曾爱过,我什么也没有做,不过是站在那紧闭的门前等待罢了。”从一开始,她就将她的心门向这个中国男人关闭。在他们做爱的时候,他说他感到慌乱,感到害怕。他早已知道自己爱上她,然后对这一切无能为力。那个房子和随便的哪里的房间没有什么两样,但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悲戚充满了哀愁充满他们的一切。
我想不起来他们是否有过告别。我清晰的记得,离别的时候,一样是在渡船上,和开始一样,那个手肘倚在船舷上的十五岁半少女,看着茫茫大海,看着未知的远方,看着那辆黑色的利穆新轿车。我来到芽庄的钟屿石岬角,电影的拍摄地之一,我想不起来他们是否有过告别的画面,我站在街边,远远地望着这一片海,始终觉得他们并未有过告别,后来突然明白,世间的情情爱爱,终究也只是沧海一粟。时光流转,那一片海看过了多少人的一生,而这其中,也许有你也有我。
杜拉斯的文字,阅读之时不自知,读后心中竟有种诗歌般的优美,一种你在日后突然想起慢慢感觉到的美。书中一直带有悲戚的色彩,在最后一次描写的航行中,这少女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后来,她哭了,她想到堤岸那个的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也是否曾在某个夜晚某个时刻,突然落泪,想起曾经在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个他。也许世间都是因为失去和遗憾而让人念念不忘。
无论是小说和电影,虽名为《情人》,但爱情并不是故事全部,更多的我看到的都是杜拉斯家庭所给她带来的影响。她对他说,她总是梦见她母亲,从来梦不到圣诞树,永远只有梦见她。她的母亲在别人前面,从来不会说她的孩子们。她的孩子只有她大哥。懦弱的小哥哥,母亲,和吸毒的大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她时刻想要摆脱,而她也知道,终究有一天她会离开她的母亲。忘不掉书中母亲对大哥所有的宠溺和包庇,中国男人和他们一家吃饭时,她家人的各种丑态,她被母亲和哥哥打的情景,懦弱的小哥哥只会躲起来,害怕这一切的模样。很大程度上,这个故事的整个悲剧是她的家庭悲剧。
全书都有种低沉和悲伤,无论是爱情还是家庭。可我依旧还是无法自拔地喜欢这种悲情中所带有的优美。
或许这就是杜拉斯的文字之美吧。
同样的,电影也是我的深爱,那个穿着真丝茶褐色的连衫裙,戴着平檐男帽的在渡船上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持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