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一个动词裹挟着千钧之力。它像一条奔涌的河流,冲破时间的堤岸;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黑暗中撕开光明的裂隙。奔赴,是双脚与大地摩擦出的火花,是心跳与命运共振的轰鸣,是生命向某个未知坐标全力投掷的姿态。
——题记
阳光穿过车窗的缝隙,轻柔地洒在孩子熟睡的脸上。我静静地看着,心中满是复杂的情感。三年高中,而后高考,然后整个暑假,等分、填志愿、等录取结果,到现在的鼓鼓行囊,这个盛夏看似无课表,却排满了人生最郑重的课,每一个都是青春的转折点。
一张通知书孩子将奔赴千里之外的巴蜀之地,满满当当的卧室变成鼓鼓囊囊的行李包,全是初离巢穴的不舍。这一路,我们从熟悉的小城出发,前往那座陌生又充满希望的城市上大学,心中五味杂陈,要说考到哪里都会有遗憾。在本地读书会遗憾没有去看外面的世界,在外地读书又觉得离家太远,所以不要美化自己没有选择的那条路,生命没有败笔,笔笔都是天意!
车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不断切换,田野、村庄、高楼大厦一一闪过,隧道突然吞噬了光线,短暂的黑暗里,所有画面在脑海中加速翻涌,孩子就像鸟儿飞离巢,留不住向往天空的翅膀。再睁眼后,带着青春的重量奔赴山海,在陌生的地图上,继续绘制新的等高线。奔赴的本质是对“未来”的忠诚,它拒绝停滞的安逸,将生命置于动态的张力之中。正如候鸟迁徙,不是为了逃离寒冬,而是为了拥抱更辽阔的天空;
到达学校报名入学,看着孩子那自信又独立的模样,我既欣慰又有些失落。欣慰的是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新的生活;失落的是,以后陪伴左右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送至宿舍安顿完毕,准备打道回府和提及每日一通电话,他答应得爽快,然而连续两日却未见其行动!回到家里突然觉得家变得空荡荡的,安静的让人心慌,饭桌上没有了孩子的碗筷,他的房间整齐了,却也冷清了许多。在家嫌他熬夜嫌他房间乱,现在却连唠叨都成了奢侈,饭菜都没有了滋味,满心的眷恋后,悄悄数着离开的日子和归期,原来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早已习惯了围绕他的每一天。
思考后,觉得孩子和我们不能一样。人至壮年,生命的征程悄然改辙,追求的焦点由外向的拓展转变为内向的固守和现在的默然肩负。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奔赴是在责任的重压下,在琐碎中守护着希望,在妥协中保留着初心;生命从“锋利”走向“厚重”的沉淀,是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前行的坚韧;在“维持”与“突破”的交织中,吹响了责任与担当的号角。
中年人在奔赴的道路上会遇到风雨和坎坷,但始终怀揣着一颗坚定的心,向着目标勇往直前;在职业的道路上,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尽管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疲惫,但依然继续奔赴——奔赴真理,奔赴爱,奔赴所有值得碎裂又重建的瞬间。因为,唯有在奔赴的路上,我们才能触摸到生命的滚烫,才能在时间的洪流中,刻下属于自己的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