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的味道》是我喜欢的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篇短文,虽然只有千把字,但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不要小看阳光,阳光的作用很神奇,它有它特殊的味道。
林先生首先开门见山的说遇到一个年轻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这让我们眼前一亮,不免产生好奇,这个充满阳光的小镇有多美呢?生活在这的年轻农夫是怎么吸引作者的呢?
接下来林先生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这个小镇给他的感觉:“春末,一季稻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读到这,我仿佛感受到了阳光暖洋洋的照在身上;看到了欣欣然开放的牵牛花;听见了春笋拔节生长的“咔咔”声和鸟雀们欢快的嬉闹声;眼前出现了一幅春光灿烂、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令人心驰神往,恨不得马上去那小镇体验一番。来到这样美丽的小镇,怪不得林先生会有“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在这林先生没有任何教化性语言,只是用很直接的写景状物方式就让我们知道了阳光的作用:“万物生长靠太阳”,是阳光让这个世界一派欣欣向荣。
紧接着林先生通过他和农夫翻晒稻谷及做实验过程的细节描写,插入两人关于“阳光的味道”的对话,用能调动人感知功能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具有哲学思想的大学生农夫形象,并进一步强调了阳光的神奇作用,抒发了作者对阳光及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他看到了阳光下稻谷闪着的金色光泽和农夫皮肤染上的强悍铜色;他知道了稻谷翻晒中存在的阴阳哲学;他告诉我们阳光下闻到的“成熟稻子的香气”并“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而年轻农夫“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然使他下定决心留在家乡”;他说“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都是“光的香气”;林先生还说“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原因”;而阴阳两面稻子不同的味道让他“深深的吃惊,感觉到阳光很神奇”。他通过农夫的口告知我们:“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花香也是,阳光下的花和屋里的花香气是不同的,阳光的香气“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是啊,都市生活让人们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心蒙住了感觉器官,对大自然的馈赠习以为常,不仅没有了敬畏和感恩,甚至还去破坏,导致阳光变了颜色,月光没了清辉。行色匆匆的人们闻不到阳光的味道;体会不到水的灵动、山的静美;看不见花草树木的美丽;听不见鸟雀欢歌,更别说“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大家工作中与电脑相伴,闲暇时与手机捆绑;交流的工具是没有温度的E-mail、微信等,亲人之间缺乏言语交流沟通,高科技让世界变小了,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远了;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会像林先生这样去体验晒谷,更不会像他一样和农夫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而多半是喝酒、打牌、高谈阔论明星八卦、落马官员的风流逸事等。正是这样,很多人失去了许多“非常幸福的感觉”,人生变得越来越油腻。
喜欢林先生的文字,是因为他总能让你从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鸣。我小时候也像林先生描写的这样去翻晒过稻谷,家乡那时种的是双季稻,早稻收割时已经是大热天。所以当时并没有感到翻晒稻谷会有这么美,只是感觉到天气热死人,太阳照着晃眼,晒谷场的地烫脚板,谷芒扎脚板;很不喜欢在大太阳底下干这个活,更不会去研究晒谷中的阴阳哲学。那时也许是因为年轻,极力想逃避这种生活而浪费了这种感知美好的机会。而现在,老家已进入城镇化建设,种稻的田地少了,这种晒稻谷的方式日渐少见,感知稻香的机会也将愈来愈少,想想真是有些惋惜。
庆幸的是我的嗅觉还很灵敏,能闻到阳光下那些沁人心脾的花香、蔬菜香和泥土香;还有,因家里没有烘干机,还可以经常从晒干的衣服和被子上闻到阳光的香味;尽管有“砖家”说那是螨虫晒死后尸体的味道,但我还是喜欢那种香味,因为我相信林先生说的,那是阳光的味道,是光的香气。